近段時間以來,技術大亨們紛紛加入智能音箱的爭奪戰,包括蘋果、聯想、小米等,它們搭建生態平臺,做流量入口,把智能音箱作為 家居 終端的必爭之地。然而,由于技術門檻低、行業內沒有明確產品定義,市面上充斥著大量標示為智能音箱的產品,價格也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隨著未來市場的成熟化,必將淘汰大量的品牌。
近日,阿里巴巴與天貓商城聯合研發“天貓精靈”智能藍牙音箱,這也是阿里發布的第一款智能音箱產品。除了阿里,百度、騰訊、京東、小米、聯想等也悉數到場。事實上,科技公司對家庭中心的爭奪早已開始。
智能音箱是伴隨著互聯網云端大數據處理、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相關算法、人工智能訓練學習算法以及硬件相關的語音降噪、回聲消除、音源定位等相關生態技術逐步成熟的產物,與傳統音箱相比,其核心功能已不再局限于音樂播放,由于增加了語音交互和智能學習功能,被賦予了更重要的任務:物聯網入口。隨著近兩年亞馬遜Alexa、微軟cortana,以及Google Assistant等語音交互產品在智能音箱上的落地,語音智能所帶來的交互方式革新,成為許多科技想象的落腳點。
或者說,沒有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層面的沉淀,很多所謂的智能音箱只是在“掛羊頭賣狗肉”,甚至部分企業只是想借助智能音箱的熱點,去蹭一波熱度,終極目標是為了以后者為噱頭,掙扎著生存下去。
數據顯示,目前入局智能音箱市場的企業已超50家,預計到2017年底,智能音箱產量將突破1000萬臺。產量并不等于銷量,據線上淘寶(包含天貓)銷售數據顯示,智能音箱品類的整體月銷量還不到2萬臺。
在開發者的設想中,小小的音箱可以成為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 家居 等宏大設想的入口和紐帶。雖然在國內市場,智能音箱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科技產物,但時至今日并沒有出現一款可以真正引爆這個市場的產品。
作為未來智能 家居 的入口之一,智能音箱市場成為眾多科技公司想要占領的領域。但在國內,由于漢語的特殊性,這一市場依然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造成智能音箱在國內市場不溫不火的原因很多,比如:漢語的語音識別和語義交互以及對話式交互技術遠未成熟,設備提供的交互體驗距離真正無障礙的人機交互相差甚遠,嚴重影響用戶體驗;智能音箱的“核心價值”沒有標準化,用戶不知道究竟該為好的音質買單還是為智能買單;國內企業缺乏像亞馬遜、谷歌那樣跨越多個垂直領域進行資源整合的能力;類似亞馬遜對echo的補貼經營策略,對于要求利潤的制造商來說很難實現。
有關專家表示,智能音箱市場如今虛火嚴重,應該降降溫,很多企業并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九成以上企業將會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