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其中特別提到,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A
確立“三步走”目標 力爭達國際領先水平
《規劃》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戰略性部署,確立了“三步走”目標,力爭到203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三步走”是: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產業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意味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
B
培養和引進雙重發力 彌補尖端人才不足
從2016年發布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到今年初人工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具體重大工程支持項目披露,再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正式印發,不難看出,高層對人工智能驅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目標日益明確,方案也逐漸細化。
與此同時,中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創成果,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來自領英的《全球A 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中國的相關人才總數超過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但遠不及美國85萬的人才總數。從資深人才的情況看,美國的十年以上的從業者占到71.5%,而中國的僅占38.7%。
根據《規劃》部署,未來中國將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雙雙發力。就培養而言,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盡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招生名額。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
人才引進方面,《規劃》提出,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準引進。其中強調,重點引進“神經認知、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這四個領域的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C
開展法律問題研究 建立追溯和問責制度
日前,“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乘坐無人駕駛汽車上五環,北京交警介入調查”的消息引發關注,與人工智能有關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也隨之凸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社會監管形成倒逼之勢,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挑戰,各國政府目前都還處在探索階段。
在這樣的背景下,《規劃》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列于首位,包括開展與人工智能應用相關的民事與刑事責任確認、隱私和產權保護、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問題研究,建立追溯和問責制度,明確人工智能法律主體以及相關權利、義務和責任等。為了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失業等問題,相關部門將研究完善適應人工智能的教育、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政策體系。
針對自動駕駛、服務機器人等“應用基礎較好”的細分領域,《規劃》特別提出,要加快研究制定相關安全管理法規,為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奠定法律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還在財稅優惠政策方面作出部署,通過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人工智能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或將迎來政策利好。
此外,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支撐,即數據方面,《規劃》提出,完善落實數據開放與保護相關政策,開展公共數據開放利用改革試點,支持公眾和企業充分挖掘公共數據的商業價值,促進人工智能應用創新。
“大數據就好比是人工智能的燃料,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更有機會贏得未來。”浙大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吳飛表示,目前除了來自企業的商業數據,政府、科研等方面的公共數據還存在彼此割裂、未充分流通的情況,有著廣泛的挖掘空間。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數據開放和共享將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人工智能大戰略
“三步走”目標
到2020年
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
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到2025年
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
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到2030年
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六方面重點任務
1 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從前沿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臺、高端人才隊伍等方面強化部署。
2 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打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3 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發展高效智能服務,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進社會交往的共享互信。
4 加強人工智能領域軍民融合,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軍民雙向轉化、軍民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5 構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強網絡、大數據、高效能計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升級。
6 前瞻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針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特有的重大基礎理論和共性關鍵技術瓶頸,加強整體統籌,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為核心、統籌當前和未來研發任務布局的人工智能項目群。
數據來源:《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來源: 南方都市報 馮群星 李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