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材檢驗機構中,各種紅木木材和非紅木替代品放在一起,普通人難以分辨

3月下旬,市質監部門檢查市區多家紅木市場,發現10余家紅木家具商家僅一家能夠完全出示所售紅木的“身份證”。
不亮紅木“身份”或者不敢亮紅木“身份”,其實僅是紅木家具市場潛規則的冰山一角。缺乏專業知識和辨認手段的普通消費者一腳踏入價格昂貴的紅木市場,遍布其中的暗招和陷阱會讓人防不勝防。
紅木市場到底水有多深?用本地一位行家的話來說,即便你長著一雙慧眼,也未必看得透。
隨你填的產品“身份證”
最近,家住澳洲花園小區的曲先生把3萬多元買來的“紅木”家具丟在一邊,天天抱著《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GB28010-2011)研究。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曲先生家中一套讓他得意的“非洲花梨”,被懂行的朋友說是假貨。
“據我了解,《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是國家強制標準(下稱‘國標’),里面對紅木家具的各個種類都有介紹,我想看看這‘非洲花梨’到底是不是紅木。”
他找遍紅木“國標”中規定的5屬8類33種木材中,“非洲花梨”并不在其中。
非洲花梨木學名是花櫚木,是紅豆樹屬,其密度比較松軟,達不到“國標”中的紅木標準,只能叫作亞花梨。
感覺上當的曲先生想去職能部門投訴,但卻一時找不到相應證據。“買的時候,商家只口頭告訴我這是花梨,是紅木的一種,沒有任何產品文件。”
按照2013年2月1日實施的“國標”規定,商家在出售紅木產品時,應向消費者出具產品使用說明書、紅木家具產品質量明示卡、產品合格證,即“一書一卡一證”,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即是違反國家強制性標準。
市質監局稽查局副局長田廣暉表示,“一書一卡一證”是紅木家具的身份證明,其中“一卡”被稱為紅木家具的“身份證”,上面會標明產品的具體種類、學名,具有唯一可識別性,產品是不是紅木可一目了然。
但實際上,這樣的規定在本地紅木家具市場幾乎是一紙空文。
3月底,市質監部門對全市多家紅木市場進行專項檢查,10余家紅木家具商家僅一家能夠完全出示“一書一卡一證”。一些商家出具的身份證明材料不齊全,還有一些商家銷售的產品沒有任何證明材料,理由多是“弄丟了”、“廠家沒有寄過來”。
3月29日,記者到中山北路某 家居 商城“逛”紅木家具。
在一些紅木家具店,產品標簽上多是“紫檀”、“酸枝”等俗名。記者要求查看一些紅木產品的“身份證”,有商家先是表示“不知道”,后又稱購買之后就可以看;更有商家直接表示“證書到處都可以制作,沒有用,要證書可以直接找印刷廠印刷”。
在其中一家紅木家具店,一位女老板拿出了一張空白的紅木產品質量明示卡說:“你想填什么材質就填什么材質,有意思嗎?”
市質監部門的工作人員透露,正規廠家的“一書一卡一證”一定會隨產品發出,如果商家拒絕出示,那產品很可能有問題。“可能是小作坊做的,或者是材質與商家宣稱的不一樣,怕出示了以后被消費者發現”。
此外,還有一些紅木家具商家還會要求廠家不要為產品填寫“身份信息”,而由商家填寫。廠家出于銷量考慮,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