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紅博會主會場的展館中,現場舉辦了一場紅木雕刻大賽,而緊鄰賽場的,是今年紅博會首次開設的機械展區。這是機械和手工在這場一年一度的紅木文化盛會上的首次交鋒。在中山市紅木產業中,這兩種生產要素的相互融合,則在多年前已出現。
人工拓荒產業,為紅木家具打下產業基礎。機械則后發制人,逐漸成為官方看重的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手段。近年,市、鎮提出的“機械換人”理念,機械與人工的關系應該如何平衡?這是紅木產業從業者,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現場
50臺機器生產能力超過200名工人
雕花是紅木家具生產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工藝環節,但是在大涌鎮很多紅木家具企業中,這項手藝活,已經不再只由雕刻工人來操刀完成。
紅木家具企業的生產環節中,如何以機械換人,紅古軒是最早開始“吃螃蟹”的企業之一。昨日,工人下班后,紅古軒的紅木家具生產車間內,50臺機器依然在轟鳴運作,鉆頭按照電腦設置的樣板自動運轉,木坯上逐漸顯現出清晰的花紋樣板。該公司負責人李仲良介紹,1997年開辦企業時,整個廠內只有50名員工,2005年前后,公司首次引進自動雕刻機,至今這些機械已經歷多次更新換代,僅淘汰過掉雕刻機就有30多臺。
“除了現有50名工人,公司現有的雕刻設備一共有50臺。從產能角度上說,如果單純用人工來雕刻,200名工人的產能還比不上這50臺機器。”李仲良表示,引入機械帶來了生產效率飛快的提升。雕刻機器,目前可以承擔紅木雕刻中大部分簡單線條性的打坯工作,機器由電腦控制,雕刻出的線條精準,其效率和質量都遠遠大于人工。前期的打坯工作由機器完成后,一些復雜精細的雕刻工作,再由雕刻師傅手工精雕細琢完成。
李仲良表示,雖然企業現有工人的數量與十多年前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企業的產能因為引入機械,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紅木產業中,機械已經替代了人工的很多工作,并提高了生產質量和效率。
一人一臺電腦操控數十套烘房
在紅木家具生產環節中,木材干燥是重要一環。而木材干燥集約化平臺的出現,也讓機械代替人工的優勢凸顯出來。
李仲良介紹,過去企業各自獨立進行自己的木材烘干,每家企業都需要建立烘房,需要解決燃料、人力等多方面的需求,自然增加了不少開支。而紅古軒的干燥中心,采用由中科院研制的木材干燥控制系統,一個大型干燥室,只需要一臺電腦即可自動控制,整個干燥中心的24間干燥室,只需要24臺電腦,在設備調控方面,僅需要非常有限的人力即可完成。采用專業的烘干系統,電腦可以科學地調控木材的干濕度,可將優質木材的出材率提升至95%以上。同時,新烘干技術的應用,也使得烘干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過去6個月的干燥周期,現在木材進出干燥室,只需要1-2周的時間。
引進先進設備干燥木材,除了提高效率、節省人力,三稀堂還將節能減排放在了重要位置。三稀堂引進的太陽能干燥設備,完全摒棄了用燃料提供熱量的烘干工藝。而是采集太陽能提供木材干燥所需的熱量,只有電腦操作系統和空氣循環環節,才用到總占比10%的電能。這讓烘房變成了零排放、零污染和低能耗的環保設備。
三稀堂副總經理李可偉介紹,這套全自動烘干系統在運作中,也將人力使用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個人操作一臺電腦,甚至可以控制幾十套甚至上百套烘房,數據設定完成后,烘干過程不再需要操作員調控設備,只需偶爾監視相關數據變化即可。
縱深
產業鏈效率一年內提高20多倍
企業內部,“機械換人”逐漸推進。同時,在整個產業鏈條中,一些企業也嗅到了商機,選擇引進先進設備,走專業化集約化的道路,承接其他企業的專業服務,在產業鏈中推行以“機械換人”。
近日,大涌鎮僑發工業園內一間繁忙的紅木開料車間門口路邊,擺放著5臺銹跡斑斑的臥式帶鋸,這些設備屬于中山市三稀堂紅木制品有限公司。相比三稀堂公司車間內正在嘶鳴運作的機器,這些被閑置的帶鋸,僅僅是去年5月份才剛投入使用,距今不足一年。因為機器幾個月就升級換代一次,這些機器還沒有等到出現故障,就已經被生產效率更高的新機器替換。
“從采購原木運回來,到開料、烘干、雕刻、組裝等等,什么都要自己做,工序太繁瑣了,成本也高。每個環節都自己做,每個環節都無法做到最好。”三稀堂副總經理李可偉介紹,去年,三稀堂開始重點集中承接其他企業的開料業務。李可偉介紹,早期的開料工具因為缺乏精確度,造成原木浪費情況嚴重,“很多貴重的木材,在開料時變成了木屑”。企業與機械設備制造商,不斷共同研發改進設備,讓開料設備的精確度和運作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于數控開料設備,這兩年正處于快節奏的研發提升階段,因此,換代節奏快導致其淘汰率也很高,公司一年間淘汰的設備價值已經超過百萬元,但是這種投入依然是值得的。
日前,記者看到,在三稀堂的原木切割車間內,最新的第三代全自動龍門鋸,已經安裝完畢,即日將投入使用。李可偉表示,這一代的龍門鋸開料速度,已經可以達到每分鐘7米左右。相比去年5月的第一代機器,整個產業鏈生產效率將提高20多倍。
機器換人為紅木用工“降壓”
過完春節,企業密集的地區往往會出現用工緊張的現象。但今年對于中山紅木行業來說,反倒“因禍得福”,其中,“機器換人”功不可沒。
據了解,中山紅木行業今年用工寬裕,主要是由于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導致紅木市場不再像以往那么“紅”;其次,紅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效果,從開料、干燥到雕刻都因為機器技術的不斷創新而省去大量人工,對于普工的需求量不再像以往一樣多,之前可能各個生產環節都需要好幾個普工協助,在“機器換人”后,幾乎一個生產環節只需要一到兩個普工即可。
不僅如此,這兩個原因還導致以前特別搶手的木工師傅“過剩”。因為很多紅木小企業的減產裁員導致之前特別搶手的木工師傅現在都比較閑,從而大量涌入一些大的品牌企業。
中山沙溪鎮狀元坊市場部總經理陳文清女士告訴筆者,以前因為市場環境好,大小企業都在開工,增量增產,導致木工師傅尤其是手藝熟練的木工師傅很搶手,現在很多小企業減產裁員,一部分工人轉而涌向大企業。以前是企業不斷高薪去挖人,現在可以根據手藝挑選木工師傅。她說,像狀元坊這種做高端產品的企業來說,對于木工手藝要求很高,現在木工師傅多了,就可以挑選一些好的木工師傅來做更多的精品家具。
據中山盈聯匯(國際)紅木家具廣場負責人公檸介紹,在紅木行業,盡管機器技術被大量引入,但機器在雕工方面會顯得僵硬死板,好的紅木家具還必須經過人工打磨,才能使家具顯得更加生動細膩。所以,對于木工師傅的手藝要求也會比較高。但總體而言,今年對于木工師傅的需求確實沒有以往那么強烈。
大涌紅木家具雕刻技藝傳承人李仲良:
機器可提高效率但不能替代人工雕刻
聲音
大涌紅木家具雕刻技藝傳承人李仲良:
機器可提高效率但不能替代人工雕刻
隨著產業升級的推進,機械是否將代替人工?
作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涌紅木家具雕刻技藝的傳承人,李仲良表示,在企業的多年發展中,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了機械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優勢。在一些生產環節中,機器生產的質量和產量,甚至都優于人工。但是,“從現階段來看,機器仍然不能夠替代人工,尤其在雕刻環節上”。
李仲良表示,目前在自己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機器只能進行簡單線條的打坯工作,在機器進行粗略雕刻的模板上,再進行精雕細琢,最終完成產品的雕刻環節。“機器雕刻的花紋比較單一,甚至一些比較精細的線條,也難以完成。在一些復雜的雕刻中,更加難以做到生動。要傳達出紅木雕刻的神韻,只有人工能做到。而且,完全依靠機器完成的產品,價格也比不上帶有人工的。”李仲良稱,目前,企業生產中,機器和人工融合的生產方式比較常見,既提高了整體的生產效率,又保證了產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