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下半年,對于所有家電企業和商家來說,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增加,目前比較棘手的因素有兩個。
寧言 撰寫
618大促的落幕,意味著2025年下半年家電市場大幕,也將全面開啟。
不過,家電圈在與多位家電廠商溝通后發現,相對上半年,今年下半年家電市場的不確定性,變得更多。具體來看,有兩個不確定性的問題,頗為棘手。
一是各地家電“國補”政策的調整
剛剛過去的618大促,成為家電“國補”政策調整的窗口期。進入6月之后,多地發出了暫停或調整的通知,并未直接宣告恢復的具體時間。在6月下旬,還有多地宣布政策的調整或升級。
這一輪家電“國補”政策調整的原因,主要是各地的中央財政資金和地方財政資金出現了“階段性的撥付換檔期”。媒體公開報道稱:今年中央為消費品以舊換新準備了3000億財政補貼資金,前期已經向地方撥付了1620億元,接下來的額度僅剩1380億元。
目前,已經恢復政策實施的地方,對于家電“國補”券領取標準,推出了“限時、限量、限額”等諸多限制。不少鄉鎮經銷商就反饋,“調整后的國補政策,當消費者前來買家電時,根本搶不到券”。只能眼睜睜看著用戶向線上電商平臺京東、天貓等流走。
毫無疑問,下半年的家電“國補”政策,繼續實施的方向不會變。但產生了兩個新困擾:一是國補政策是資金用完為止,但下半年的資金量相對上半年,明顯不夠用,多地的國補政策可能會提前暫停或結束,所以廠商必須要提前搶奪;二是多地開始對國補實行限制性領取,造成大小商家的搶券難問題,經營業績會加速分化。大商家的市場優勢會放大。
第二是家電主流消費的“跳級”
在很多家電廠商關注一線市場上層出不窮的“低價”產品,以及吐槽、抱怨甚至指責同行持續不斷的低價格惡斗之際,很多廠商忽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主流消費的疲軟和觀望。
可以說,很多家電廠商今年以來的家電產品價格,已經是跌破了成本價在銷售。但是,一線市場的家電出貨并不好。與此同時,一些廠商為了“拼低價格還不經營虧損”,就采取了“創造性”手段:一是能效、水效,以及功率、容量的虛標造假,直接將1匹的空調非標機,標稱1.5匹的國標機銷售,直接將100L的冰箱標稱180L冰箱銷售,直接將5公斤洗衣機標稱10公斤銷售;二是材料創新,通過鐵管、鋁管替代成本更高的銅管、銅線,同時用回收廢料充當新料使用等等。
這一系列市場拼低價的亂象背后,是主流的家電消費者,已經從過去幾年的降級,只買高性價比的產品,只買便宜家電產品等趨勢,直接進入了一輪消費“跳級”周期之中:不只是追求便宜貨,同時舊家電能用就不急著換新的,過段時間家電價格能便宜就不急著現在買。沒有特殊需求,就不會輕易出手買家電。
正如一些消費者所說,“現在買家電,根本缺的不是那20%的補貼,缺的是那80%購買力”。從外部的經濟和就業情況來看,消費保守已經非常明顯,而且還會呈現繼續下行趨勢。不是簡單的消費變弱了,而是主流消費可能會突然陷入泥潭,出現階段性或周期性的收縮和消失。
在這兩個不確定性因素下,對于家電廠商的市場競爭,也將帶來新的變數和沖擊。一是,在消費“跳級”的通道之中,面對廠商的出貨壓力和盈虧平衡線,主要廠商還會繼續拼低價,甚至直接發起新一輪的價格洗牌,很慘烈;二是,家電市場的主要廠商洗牌會加快步伐,很多中小企業的出局沒有懸念,但是少數頭部大品牌的衰退也將成為必然,大魚吃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