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日前發布《北京市家用電器維修服務明碼標價規定》,其中明確,維修服務經營者應當如實介紹維修服務相關價格信息;收取“上門費”必須提前主動告知消費者;夜間服務、高空作業服務等相關特殊服務收費須提前告知;不明碼標價最高可罰5000元。(11月1日《北京日報》)
近年來,由于缺乏行業規范,家電維修變得套路滿滿。像“小病大修、無病假修、坐地起價”等行業亂象,早已變得司空見慣。更令消費者費解的是,即便面對天價的報價,由于家庭維修的專業性較強,對時間精力和知識儲備都有較高的要求,到頭來只能“照單全收”。
嚴格地講,對于家電維修價格,必須做到公示、透明、公正、公道,并不缺乏制度法規。早在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制定出臺了《家用電器維修服務明碼標價規定》。2012年8月實施的《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家電維修經營者不得虛列、夸大、偽造維修服務項目或內容,不得虛報故障部件,故意替換性能正常的部件。2022年7月,施行《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也明令要求,經營者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不得收取未予標明的費用。
可是,由于家電維修項目缺乏細化標準、信息嚴重不對稱、計價標準不統一,再加上家電維修行業門檻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平臺審核力度不夠,多種因素疊加,造成了國家制度安排,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實,讓明碼標價成為制度花瓶,淪為一種擺設。
有鑒于此,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隆重出臺了《北京市家用電器維修服務明碼標價規定》,其中,提出三大貨真價實的亮點,可圈可點:一則,輔料零配件也要標明價格。例如,對于同一品牌或者種類的輔料、零配件等產品,因顏色、形狀、規格、產地、等級等特征不同而實行不同價格的,相關經營者應當針對不同價格分別標示品名。二則,經營者要自證盡到提前告知義務;三則,先消費后結算須出具清單。比如,家電維修服務經營者如果沒有明碼標價,由市場監管部門依法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還可以并處5000元以下罰款。
干貨滿滿且可具操作性的《規定》,不僅能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體現出政府層面規范家電維修服務行業的決心和信心,也能從根源上遏制“漫天要價,小病大修、無病假修、坐地起價”等行業頑疾。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有效執行。《規定》既然已經頒布實施,接下來,市場監管部門作為市場監管主體,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通過從嚴執法、從嚴懲治來倒逼維修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從而提供讓消費者稱心如意的服務。
當然,作為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貨比三家,最好選擇有線下實體店、口碑好、監管措施比較嚴的家電維修平臺。唯有社會各界共同發力,才能真正讓家電維修不再套路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