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大數據支撐,如果不和使用場景緊密結合,再高超的科技消費者也不會買賬。用戶并不關心是否有AI技術,他們更關心的是內容。”

剛過去的一年,人工智能仍是互聯網界的首要關鍵詞。就像AlphaGo升級成AlphaZero,無師自通地稱霸各種棋類游戲,AI以人類無法預料的速度向未來狂奔,如脫韁野馬。中國將在此中扮演何種角色?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工信部2017年12月出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稱《計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標志性產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點領域形成國際競爭優勢。
中國在產業應用層面有優勢
2017年,人工智能進步的一個標志是:美國舉辦8年的圖像識別挑戰賽ImageNet,正式退出歷史舞臺。8年前AI識別準確率只有70%多,現在差錯僅2.7%,遠低于人類的5.1%,競賽已無意義。而最近的報道顯示,中國研發的醫療AI,識別小腫瘤的能力也超過了資深大夫。
遲早將攻占更多人類領地的AI,會在哪個領域先開花散葉?
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的創始人和CEO戴文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AI應用爆發有5個先決條件:大數據(Big-data)、反饋數據(Response)、算法(Algorithm)、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業務需求(Needs),合稱“BRAIN”,凡是滿足這5個條件的領域,都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實現人工智能的爆發。
“我們也可以看到,《計劃》中列舉的商業化場景,集中在交通、醫療、圖像、語音、 家居 等領域,也都是這五大先決條件相對比較完備的場景。”戴文淵說。
曾有判斷說AI在消費端落地還要5—10年,紅杉資本中國合伙人計越卻不認為需要那么長時間。“比如今日頭條,只要讓用戶看到想看的內容就好,用戶并不關心是否有‘AI技術’。”計越說,“你用網易云音樂嗎?你不知不覺中也在享受AI的便捷。到消費端的AI什么時候實現不是靠專家的判斷,只要實實在在地解決用戶需求,它就會實現。”
紅杉資本投資了許多中國AI企業:今日頭條、快手、秒拍、京東金融、美團、滴滴、摩拜、大疆……計越說,AI需要跟使用場景緊密結合,否則再高超的科技,消費者也不會買賬。
大數據是訓練AI的關鍵。“紅杉投資看重的,一是應用場景,一是有自己的數據。”計越以滴滴舉例說,滴滴在2015年就成為僅次于淘寶的全球第二大在線交易平臺,數據規模是每日200億次的路徑規劃請求,因此其AI預測用戶目的地準確度超過90%。
對于《計劃》中提出的中國將在若干重點領域形成優勢,戴文淵極有信心。“在AI領域,基本上是中美競爭的格局,中國在AI產業應用層面還有一定的領先。”戴文淵說,“這是由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和計算能力都可以通過平臺實現,數據成為最大的門檻,巨大的用戶數據正是中國的優勢。中國是互聯網人口大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研究AI準備了條件。”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需深化
“中國的發展階段濃縮了,呈現跳躍式和并行發展,可能給中國創業者帶來更多機會。”計越說,在中國結合幾個階段為一體的創新公司多(包括AI),而在美國,IT巨頭積累深厚,新興公司需要找縫隙切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創業機會更大。
遷移學習被認為是AI領域中國可能趕超美國的一個突破點。戴文淵曾創造了中國最大的機器遷移學習系統“鳳巢”,他在遷移學習領域單篇論文引用數世界第三,第四范式首席科學家楊強則是世界第一。
遷移學習是指將知識應用到不同領域的能力,以解決目標領域數據不足的問題。由于解決了小數據應用AI的難題,中國的研究受到Google和Facebook的關注。
《計劃》提出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需進一步深化。戴文淵說,這需要企業的組織架構調整,將AI嵌入經營管理。戴文淵表示,傳統企業生產經營是由人工決策、機器執行;AI的意義正是在于機器決策、機器執行。想要成為未來智能企業,門檻也很高,包括機器學習算法,上億維的系統架構,更包括認知的層面。
“很多傳統企業會說自己有大數據,可以做AI了。其實未必,正確的大數據加正確的機器學習,產出是人工智能,錯誤的大數據加機器學習,產出的并不是。”戴文淵說,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系統,將是繼交易核心系統、互聯網核心系統之后,企業的又一個核心。
《計劃》特別強調“支持人工智能企業與金融機構加強對接合作”。戴文淵對此評論,金融領域因為擁有足夠的數據和計算資源,使其成為AI目前最理想的落地產業之一。“機器已經在金融領域輔助人做大量商業分析與決策。”戴文淵說,“以我們與某銀行解決交易欺詐問題的合作為例,機器寫出的欺詐交易規則數達到25億條,資深業務專家寫出的規則數最多1000條。最終,機器在欺詐預判準確率較人提升了7倍。”
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也表示看好中國AI發展。“未來商業比拼一定是業務模式的比拼,而業務模式的智能化程度決定企業競爭力。”楊元慶說,“如果能更多強調數字經濟和智能化,那未來我國企業會比其他國家領先一步。”
相關鏈接
上海:2020年培育10家人工智能標桿企業
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上海市政府也發布了《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5個左右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培育10家左右人工智能創新標桿企業,人工智能重點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
2017年12月28日,“上海臨港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揭牌,同時上海臨港人工智能企業集中簽約,囊括了地平線、樹根互聯、百度創新中心、航天八院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中的標志性企業,進一步集聚創新。同日,松江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洞涇鎮人民政府與華夏芯、上海零加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簽訂了多個合作協議,將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促進松江乃至上海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群的培養。目前G60科創走廊洞涇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已集聚了80余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
從人眼視覺到汽車通過機器視覺進行輔助駕駛,從手機上語言翻譯到家庭機器人通過語義理解進行交流溝通,人工智能無疑將對全球產業生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毛軍發表示,人工智能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人工智能的應用離不開芯片。相比PC時代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國自主研發的芯片有機會在世界上并跑甚至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