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7月20日宣布,《關于汞的水俁公約》 將于2017年8月16日生效,從2021年起,中國將淘汰《關于汞的水俁公約》要求的含汞電池、熒光燈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到2032年,要關停所有原生汞礦的開采。
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副主任余立風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中國的履約時間表:從2021年起,中國將淘汰《關于汞的水俁公約》要求的含汞電池、熒光燈產品的生產和使用;VCM(氯乙烯,會產生含汞廢水)生產行業實現單位產品的使用量在2021年降低50%(2010年的基礎上);到2032年,要關停所有原生汞礦的開采;針對燃煤電場的排放源,到2020年完成排放編制,明確重點管控來源,確定減排目標和措施。
余立風介紹,為了履行公約,環保部已會同相關部門修訂了多項涉汞排放標準,評估了目前十個主要的涉汞行業的狀況,啟動了戰略行動計劃編制工作。下一步將以控源、減量、發展替代技術共同推進用汞行業的減量化,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含汞廢物以及污染場地的管理工作。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是近十年來環境與健康領域內訂立的一項新的全球性公約,以促使政府采取具體措施控制人為汞污染。
汞俗稱水銀,是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大量應用于各種產品和工藝中。汞及其化合物的產生、使用和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引起人類和哺乳類動物神經、免疫、生殖系統的機能紊亂,尤其對胎兒和孕婦有較大影響。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汞排放量高達8900噸。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汞生產國和排放國,為防治環境汞污染,目前已將汞列為重點管控的重金屬之一。實際上,“十二五”初期就已將汞列入了5種優先管控的重金屬之一,提出開展大氣汞排放污染防治。
2013年10月,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組織下,通過了《關于汞的水俁公約》,我國作為首批簽約國簽署了公約。2016年4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批準2013年10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在熊本簽署的《關于汞的水俁公約》。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消息,目前為止,該公約共有128個簽約方。
《水俁公約》將熒光燈產品和高壓汞燈列入被限制和淘汰的產品,涉及的照明產品包括用于普通照明用途的緊湊型熒光燈,用于普通照明用途的直管熒光燈和用于普通照明用途的高壓汞燈,具體禁止產品生產、進口或出口時間要求如上。
履約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履約的同時倒逼了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相關行業的技術水平。
自人類社會進入電氣照明時代以來,熒光燈作為最受重視的節能照明光源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
熒光燈主要包括直管熒光燈和緊湊型熒光燈(節能燈)。其原理是通過激發汞蒸汽輻射出不可見的紫外線,紫外線激發燈管內壁的熒光粉之后發出可見光,所以絕大多數熒光燈中都含有汞。汞具有易揮發的特性,屬于高毒物質,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全球性污染物。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熒光燈生產國和使用國。我國從2008年開始,政府從節電的角度出發,積極實施的“綠色照明”工程,加快淘汰低效照明產品,因此而引發的廢棄燈的汞污染,讓我國的汞污染狀況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實際上,數量眾多的含汞節能燈管在壽命到期后,會被當做普通垃圾拋棄處理掉,但是大多數市民卻不知廢舊節能燈管含汞對環境的危害很大。
將熒光燈作為普通廢物填埋,會有11%的汞釋放到空氣或水體中。其對水體和土壤造成的環境成本可能遠遠超過其所謂的“節能”所節省的能源帶來的環境成本。
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呼吁行業相關企業企業積極應對,推動我國履行公約義務,做好熒光燈和高壓汞燈的削減淘汰工作。同時,應提高全社會對廢棄熒光燈污染的認識,增強對廢棄熒光燈回收和科學處置的觀念,共同維護生態環境,有效緩解廢棄熒光燈對環境與健康所造成的潛在危害。
而隨著公約的生效,未來LED照明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無疑將成為主流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