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圍繞智能電視生態的撕逼大戰正激烈上演,故事的主角是小米和樂視這對生死冤家。事件的焦點,起源于小米6月10日一場題為“海納百川”的發布會,雷軍搬出了公證處,得出了小米智能電視內容比樂視豐富的結論。而小米副總裁王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拋出樂視無生態的言論。
針對小米王川的“樂視無生態”的言論,樂視開始反擊,一場激烈的口水戰上演。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小米和樂視的第一次開戰了。從2014年2月樂視以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戰將小米告上法庭開始,小米和樂視已經大戰了3個回合。
在不斷升級的撕逼大戰中,令樂視和小米感到意外的就是,半道殺出了一個程咬金,并給了樂視和小米最痛的一拳。6月15日上午,海信召開主題為“萬物生靈”的線下發布會,宣稱海信智能電視激活終端超過1000萬。
另據海信電器董事長劉洪新透露,海信智能電視的總銷量是1380萬,激活率是77%。與小米和樂視相比,海信智能電視在規模上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按照公開的數據,樂視智能電視的銷量是150萬臺,小米電視的銷量是30萬臺。
真正讓樂視和小米汗顏的,還是海信智能電視生態有了第一筆廣告投放。加多寶和蒙牛分別與海視云公司簽訂1000萬元廣告合作合同,作為首批廣告主在海視云平臺投放視頻廣告,這意味著廣告商對于大屏電視廣告效應的認可。
如果海視云平臺能夠有持續不斷的廣告投放,那么海信智能電視打造的內容+終端+數據+服務”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價值鏈的閉環。而這一個生態鏈,是對小米和樂視的最狠一拳,因為一直以來兩個貼著互聯網標準的企業都在大講生態故事,至今卻沒有任何看得見的價值體現。
或許很多人認為,樂視和小米所倡導的智能電視生態,比海信的生態更具前景。不爭的事實就是,海信智能電視的生態已經變現,而樂視和小米的生態還是空中樓閣,這可以說是互聯網新潮派蒼白無力的表現。當然了,在資本市場,樂視和小米的生態故事,不僅讓海信和TCL等巨頭“費解”,還讓他們覺得有點兒無厘頭。
僅僅賣了150萬臺智能電視的樂視,市值曾一度逼近1500億元的關口,而海信電器市值不過446億元,TCL整個集團的市值不過600億元左右。對此,TCL掌門人李東生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辛辛苦苦賣一年電視,凈利潤幾十億元,市值卻跟樂視有很大差距。與仍在虧損的樂視和小米相比,以海信和 TCL為代表的傳統家電巨頭們,在資本方面的表現確實是自嘆不如。
資本層面的生態故事,畢竟是故事。在業績方面,小米、樂視等貼著互聯網新潮派的所謂互聯網企業,規模短時間內難以與傳統巨頭相提并論。誠然,小米創造了一個450億美元估值的神話,樂視的股價也一路飆升,成為市值近1500億元的巨頭。可是這些泡沫過后,業績不及傳統企業零頭的互聯網派們不覺得很蒼白無力嗎?
類似的例子,不僅僅在智能電視領域中存在。在很多互聯網領域中,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例子。在互聯網租車領域,以Uber、滴滴和快的為代表的互聯網派們,正試圖顛覆傳統的出租車行業;在電商領域,淘寶和京東們也在試圖顛覆傳統的商超;在支付領域,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互聯網支付,也試圖顛覆銀聯這樣的傳統結算組織……
一直喊顛覆,卻從未顛覆,這是互聯網派與傳統派競爭的真實寫照。截至目前,在電商領域,京東還在虧損,被淘寶和京東沖擊的商超還在盈利;Uber、滴滴和快的們用補貼來拉用戶,并未干掉出租車;支付寶近乎壟斷了電子支付市場,銀聯的POS仍然是線下商超和便利店的主流支付工具。
在商業圈子里流傳著一句話,不以盈利為目標的商業模式都是不健康的。僅就樂視和小米的智能電視生態之爭來講,沒有利潤,生態前景再可觀又如何? 殘酷的商業競爭中,一味講未來,講生態,無視盈利,這種模式又能活多久?尤其是在資本斷糧后,業績蒼白的互聯網派們又該如何生存?這,才是樂視和小米撕逼大戰最值得反思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