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方超石英婧上海報道
“絲綢古道車馬行,綿錦駝隊鈴聲清”,在這條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上,扛起“中國智造”大旗的家電企業,當下正加速出海、馳騁向前。
當地時間3月15日上午,海爾埃及生態園在埃及齋月十日城舉行奠基儀式。據悉,該生態園總投資額為1.6億美元,占地20萬平方米,本次奠基的一期工程主要生產空調、洗衣機等三類產品,將于2024年上半年投產運營,二期工程則主要生產冰箱、冷柜,設計總產能超百萬臺。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落子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海爾,僅是中國家電企業出海大潮中的一個縮影。早在1998年,長虹開始布局海外業務;1999年,TCL在越南建立首個海外生產基地;2001年,格力在巴西馬瑙斯建立工廠;2007年,美的在越南平陽設立首個海外工廠……
在行業人士看來,中國家電企業出海,正由“走出去”向“走進去”“走上去”階段轉變,而“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正成為不少家電企業當下加速出海的優選之地,海爾海外電器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慶福也認為,海爾智家(22.550, 0.06, 0.27%)出海二十余年,實現了自身在海外各國的扎根與發展,“‘一帶一路’政策與海爾智家的海外高端創牌戰略不謀而合。”
“一帶一路”助力全球化加速
在“一帶一路”倡議邁入第十年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正日益受到中國家電企業關注。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機電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對全球累計出口家電(白色家電)1123.1億美元,同比下降5.0%,但出口額仍保持在千億美元規模之上,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出口國。
不僅如此,在龐大的出口規模下,中國家電出口目的地也呈現出諸多新變化。
機電商會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在中國家電出口額前20國別中,對美國、日本、韓國等11個發達國家出口額有明顯下滑,歐洲主要國家市場降幅均超過10%;相對而言,對沙特、越南等中東和東盟市場出口仍保持增長,而中東、東盟皆處于“一帶一路”沿線區域。
海爾方面提供給記者的信息顯示,按2021年全球布局數據統計,目前,海爾全球化生態品牌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的所有國家及地區,建成了11個工業園、38個工廠、40個貿易公司。
如在越南,海爾旗下AQUA品牌在同奈省邊和市建立起冰箱、洗衣機(滾筒和波輪)等產品制造基地,其中洗衣機工廠建筑面積達3600平方米。目前,AQUA越南洗衣機市場份額位居當地第一。
除了海爾外,美的在越南、埃及等9個國家擁有18個生產基地,長虹美菱(5.220, -0.23, -4.22%)亦有印尼和巴基斯坦海外制造基地,其在2022年年度報告中表示,冰箱(柜)產業,通過“自主品牌業務打造根據地,重點開拓‘一帶一路’市場”,而最新選擇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家電企業則是萬和電氣(8.790, -0.12, -1.35%)。
中國家電企業熱衷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原因何在? 在行業人士看來,這與成本、關稅等因素密切相關,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正式生效實施一年多,該協定對家電整機進口有相應減稅。
長虹美菱在2022年報告中就表示,自2022年RCEP正式生效,對我國冰箱冷柜出口帶來積極影響,預計2023年中國出口至RCEP其他14個成員國的銷量將持續增長。
家電產業分析師梁振鵬向記者分析,在將工廠布局在國外的情況下,“如果中國家電企業的國外工廠生產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或者歐盟市場,沒有高昂關稅”。而據了解,不少中國家電企業正是選擇將旗下東南亞工廠產品出口至歐美等地。
從“走出去”邁向“走上去”
在數十年出海的過程中,中國家電企業已邁過依靠代工生產的“借船出海”階段,走向“造船遠航”。
在數十年出海過程中,中國家電企業已邁過依靠代工生產的“借船出海”階段,開始走向“造船遠航”,努力實現從“走出去”向“走上去”轉變。
世界權威調研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22年海爾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第一,實現全球14連冠,而海爾冰箱、洗衣機、冷柜、酒柜也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引發外界關注的是,在中國家電企業邁向“走上去”階段的過程中,海爾成功創牌的經驗是什么?
“采用‘三位一體’本土化戰略,實現設計、制造和營銷的當地化,并且能夠實現當地融資、當地融智以及當地融文化,創海爾自主品牌。”海爾方面向記者介紹。
據悉,在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初級階段,海爾首先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建立信譽,創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勢占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并把使用海爾品牌作為出口的首要前提條件。
“歐美國家市場對于產品質量要求的標準高并且認證極為嚴格,同時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市場進入門檻也非常高。”海爾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順利進入歐美國家市場,海爾下大力氣狠抓產品質量并使海爾產品相繼通過了美國UL、德國VDE和GS、歐盟CE等15個種類、48個國家的國際認證,拿到了進入這些國家市場的通行證。
相關信息顯示,2022年,海爾旗下GEA躍居美國第一大家電公司,Candy占據歐洲互聯家電第一份額,Fisher&Paykel則穩居澳洲白電市場第一,而財務數據也顯示,海爾智家2022年實現海外營收1254.24億元,較2021年增長10.3%。
除了海爾外,美的已建立以美國、巴西、德國、日本、東盟為突破口的全球突破戰略,成立海外品牌建設專項基金,明確戰略市場用戶細分、產品地圖、品牌矩陣等具體規劃,并在用戶洞察等方面加大資源投入,確保相關戰略落地執行。
“中國家電企業需要在海外市場運營中高端自主品牌的同時,扎扎實實地做好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提升產品工藝質量和可靠性管理水平,把產品的功能、品質等方面都做好。”在梁振鵬看來,長此以往,中國家電企業才能更好向中高端層面轉型。
“我們認為未來更多的區域市場有待中國家電企業自主品牌開拓,從產能外溢到全球化品牌路徑成熟,全球化品牌發展有望成為中國家電企業未來成長的重要路徑。”華泰證券(13.820, -0.05, -0.36%)此前如此認為。
扎根當地持續輸出“中國智造”
中國家電企業在加速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等海外市場的同時,持續向當地輸出“中國智造”。
努力實現“走上去”的同時,中國家電企業也在加速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等海外市場,并向當地持續輸出“中國智造”。
“‘一帶一路’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企業‘走出去’,更是企業實現出口模式轉變的重要歷史契機。作為全球化品牌,海爾將緊抓‘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在沿線國家積極開展項目合作,實踐本土化研發、制造和營銷的‘三位一體’運營模式,利用當地資源實現本土化發展,滿足全球用戶需求。”海爾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如近日奠基的海爾埃及生態園,投產后將進一步完善海爾智家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降低運營成本,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海爾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龐大的埃及市場主要依靠進口滿足用戶需求。
“在海爾埃及生態園投產后,海爾智家將在當地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的本土化生產,不僅縮短了市場的響應時間,還帶來了關稅、運輸成本等多方面的利好。”海爾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海爾方面提供的信息還顯示,海爾埃及生態園建成后,預計提供超2000個就業崗位,為埃及培養優秀的制造與管理人才。同時,還能帶動當地家電全產業鏈的智能升級,讓地緣優勢和人口紅利不斷顯現增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進一步梳理可發現,近年來,海爾、美的、TCL等出海的中國家電企業,已在實現制造業務海外本土化的同時,持續推動研發、運營等領域的本土化,真正實現“走進去”,同時向當地輸出先進的“中國智造”,提升當地制造業發展水平。
對此,梁振鵬認為,一些中國家電企業在國外投資整機組裝工廠的同時,還把一些上游零部件工廠帶到國外,“這樣有利于海外工廠供應鏈的完善,有利于海外工廠就近采購,實現本地化運營、降低生產成本”。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在海外重塑本國供應鏈的壓力下,中國企業或加速構建海外本土化的制造及供應能力,依托中國在家電產業價值鏈(人才、專利等)上的優勢,以及線上平臺成長帶來的切入機遇,在家電價值鏈中構建更強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