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今年一季度家電消費市場的復蘇疲軟、低迷走勢,99%的經銷商群體選擇了“觀望”和“等待”。問題是,大家真的可以等到一輪消費復蘇和反彈機會嗎?
今年一季度,一線消費市場的走勢和表現,對于家電廠商來說,不只是未達預期,而且就是典型的“倒春寒”。因為,面向家庭消費市場的家電產品出貨,普遍不好,甚至一大批的網紅家電、爆款產品都遭遇市場出貨的“滑鐵盧”。
家電消費的復蘇太弱軟,讓不少經銷商“大驚失色”。不過,在家電圈看來,最可怕的,不是消費復蘇太弱,而是面對今年以來家電消費市場的“倒春寒”局面,很多家電經銷商群體表現卻是“無動于衷”:99%的經銷商都在觀望、等待和躺平,只有不到1%的經銷商在想辦法突破。
出現這種情況,家電圈認為:原因不復雜,眾多經銷商的狀態可以理解。
一是,很多的家電經銷商,已經有了經營思維的定勢,雖然市場的零售出貨不好,但是公司運營正常,而且還有盈利,以及團隊較為正常,還沒有發展到“活不上去”的煎熬階段;
二是,眾多的家電經銷商,出于種種原因并不愿意走出“舒適區”,還是停留在自己習慣的方法、手段和體系之中,不敢輕易去改變、去試錯、去折騰。特別是在市場和消費低迷的情況下,他們認為改變的風險大于機會。
三是,不少的家電經銷商,對于今年接下來家電市場的需求復蘇、消費反彈,持不樂觀的態度,普遍認為“還是不折騰為好”,并且開始采取控制庫存、保持耐力,等待市場的一步步發展,不再盲目投入和刺激。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只是經銷商,家電圈發現:最近一段時間,包括不少的一二線家電企業,都沒有主動去打破舒適區,去“無人區”探索并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他們的態度如今也很“曖昧”:不再是一股腦刺激商家提貨回款,也不是一個勁地降價促銷刺激消費,而是采取了“走一步看二步想三步”的謹慎態度。
在家電這個高度成熟的行業,面對巨頭爭霸的格局和多樣分層的消費,相關企業破局,家電圈認為: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有能力、水平和平臺力量。
首先,家電產業的品牌格局、消費趨勢,早就是定局與定論。如今的家電市場就是典型的“二八格局”,即不到20%的家電廠商,占據著超過80%的市場份額,大量企業在“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中只能內卷、惡戰。同樣,對于主流用戶來說,消費格局也非常清晰,要么就是大品牌,要么就是質價比,基本消滅了“中間層”的消費段。
其次,不少家電廠商,還沒有真正到痛苦的生存階段。今年消費市場雖然有“倒春寒”,以及眾多廠商在過去三年遭遇的社會“黑天鵝”事件,但很多家電企業和商家的日子還是“能過且過”,并沒有出現“活不下去”甚至巨額虧損的局面。特別是不少經銷商信奉“會哭的孩子有奶喝”經營理念,一邊在抱怨市場難、消費市場不給力,另一邊則是繼續通過竄貨、倒貨等手段利用線上平臺提貨,線下批發賺快錢。
再者,家電早就是一個“大投入、高門檻和低利潤、長回報”的行業。雖然今年以來家電市場的一些品類仍然出現了“擴產能”的動作,但很多并不是家電企業單方面的資本和力量,外部還夾雜著一些地方支持和發展家電制造業的政策力度。這些年,一大批外資洋家電企業要么退出家電,要么將品牌授權給中國企業租賃經營,本質上就是因為家電的“投入大、而且要持續投入,但回報低、周期長”。所以,很多外資巨頭們不愿意在家電這個“競爭激烈又不賺錢”行業繼續投入,原因很簡單。
面對接下來充滿一系列不確定性的家電消費市場,以及競爭仍然高度白熱化的產業格局。眾多經銷商的突破思路和應對手段,又是什么?
各個實力和規模不等的經銷商群體,大家對多變消費市場觀望一段時間沒有問題,便于重新梳理、理解當前消費市場的整體變化、趨勢。但大家不能只是選擇一味地等待、觀察,還是要積極地參與一線市場的搶奪,加大對一線市場的投入,但需要保持資源投入的精準性、集中性、有效性。
發展到今天的家電產業,各個廠商在市場上的發展與經營,其實就是一場典型的“內耗戰”,不是大家一起做大市場的蛋糕,而是在現有的市場蛋糕中“你有我無”博弈。所以,不只是“強者勝弱者敗”,還有“先下手為強”和“捷足先登”等高效率制勝。從這個角度出發,想清楚的經銷商,就是在一線市場上敢于拼、敢于搶、保持速度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