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離譜了!
據報道,劉女士去年雙11期間從網上訂購了一款家具,但商家接連以疫情、過年、元宵節為由5個月遲遲不發貨,直到最近,商家聯系劉女士稱因送貨地址太遠要求劉女士自提,不然只能為其退款。
一而再、再而三地拖遲發貨,到最后直接攤牌:要求劉女士自提。事實證明,此前所謂的疫情、過年、元宵節等借口都是幌子,目的就是不想發貨。如此行為,著實惡劣!該發貨不發貨,必然讓消費者發火。劉女士浪費了時間不說,還一次次被耍弄,當然很生氣。
該發貨不發貨,商家的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唱的又是哪一出?難道是商家故意利用消費者采買量來提高短時間甚至長久的成單量?其實,如果真有實際困難,誠實告訴消費者,取得消費者諒解,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一味打自己的小算盤,那就要付出大代價。
具體到劉女士的遭遇,如果商家一開始就說無法發貨,或者老老實實地承認有困難,消費者不會糾纏的。但是,一些商家缺乏底線,先是三番五次找借口,后又百般推脫耍無賴,怎能讓人不動怒?
對這樣的商家,消費者難道無計可施?至少平臺不能坐視不管。有網友說,商家的行為涉嫌欺詐,平臺有責任作出懲處。誠然,這樣的商家在平臺上胡作非為,敗壞的是平臺形象,平臺有義務給消費者一個交代,有責任清理違規的商家,有責任維護自身形象。
從各地網友的反饋看,一些商家不在規定時間內發貨已經變得常態化,且成為公開的套路。此風不可長。不能姑息和縱容這種惡劣的做法。否則,消費者不僅會對平臺喪失信任,社會誠信也會被蠶食,更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受到嚴重干擾。
不把道義放在眼里,不尊重法律法規,這樣的商家該受到規束。誰不把消費者當回事,誰就該被消費者拋棄,商家該掂量掂量其中的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