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通知,確定海爾、格力、TCL、長虹、美的、海信6家家電生產企業開展2022年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申報的目標回收量為1696萬臺。(5月26日《經濟日報》)
我國家電市場以舊換新潛力巨大。近年來,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推動下,我國形成了家電普及性消費高峰。如今,這一大波家電產品已進入更新換代的節點,淘汰的廢舊家電量正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長,而今年的報廢量預計會超過2億臺。如果能對其妥善處置和利用,廢舊家電便可轉化為再生資源,重新進入經濟循環,找到“好歸宿”。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不僅能夠激發消費潛力,而且能夠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可以說,家電回收利用是撬動循環經濟的一個支點,也是從“小切口”入手推動綠色發展的一條路子。
然而,廢舊家電回收處理行業存在著回收規模小、渠道不暢通、私拆屢禁不止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成了制造環境隱患的風險點。如何破解這些問題呢?筆者試用三個關鍵詞來作出分析。第一個關鍵詞是“體系”。要建立健全規范有序、運行順暢、協同高效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讓生產者深度參與家電回收,讓消費者的家電換得勤、換得省,讓回收者規范經營、有利可圖。其中,用好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非常必要。通過運用新技術,構建起智能高效、可追溯的回收體系,便能打通廢舊家電再利用的“堵點”,讓家電生產者、消費者和回收者之間的循環暢通無阻。
第二個關鍵詞是“機制”。當下,亟待建立健全一套機制,把家電生產者、回收者和拆解者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打造完善的綠色供應鏈體系。其中,推動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必不可少。家電龍頭企業尤其需要發揮引領作用,不失時機地布局循環產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力破解產業融合的難點痛點。譬如,搭建循環產業數字化平臺,為回收企業、拆解企業、再生料研發企業、再生料利用企業等賦能,共同解決產品設計制造服務與退役回收信息鏈脫節、產品碳足跡及再利用評估難、制造企業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難等問題。
第三個關鍵詞是“責任”。妥善處理利用廢舊家電,實際上是全社會的責任。對企業而言,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對公眾而言,要秉持“敬天惜物”“節物致用”的理念,凡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積極參與到廢舊家電回收的行動中去。對監管者而言,須強化監管、嚴格執法,推動市場對非正規處理行業形成擠出效用,為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保駕護航。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