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智家已率先發布場景品牌“三翼鳥”,用成套的定制化場景方案保障用戶最佳體驗;然而遺憾的是,今天依然有不少企業狹隘地盯著單品及硬件升級。顯然,這是兩個時代的思維。
7月19日,央視《挑戰不可能》第六季正式開播,至此,海爾智家已連續4年在該節目上展示原創科技和開放創新體系實力。
外界解讀認為,海爾智家與這檔節目淵源深厚,緣于節目傳遞的創新精神與海爾智家的企業性格高度吻合。
不過,在海爾智家發布全球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之后,外部出現了一些猜測,稱一向以科技創新見長的海爾智家,一旦將發展重心偏向場景品牌就可能造成科技實力的閑置或浪費。

(圖片說明:海爾智家001號體驗中心)
事實果真如此嗎?
沒有極致的科技,就不可能有領先的場景
了解海爾智家的人都知道,這家企業一向對科技創新充滿熱情。在海爾智家觀念里,唯有科技領先方能硬件領先,唯有硬件領先方能場景領先,從遞進的關系可知,科技是支撐硬件領先、場景領先的底層邏輯。
換言之,如果把海爾智家比喻為一座金字塔,那么技術創新就是支撐這座金字塔的塔底。
回望近年來全球白電行業發生的重大創新,幾乎每一個都能看到海爾智家的身影。在《挑戰不可能》舞臺亮相的單腳斜立穩定運行的直驅洗衣機、60秒內將巨大密閉空間內白色煙霧徹底凈化的凈界空調,均出自海爾智家之手。而今,這些明星產品已成為備受市場歡迎的暢銷產品。
很多人想知道:海爾智家巨大的創新能力究竟來自哪里?什么支撐了這家企業按捺不住的創新欲望?
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海爾智家的“10+N”開放體系中。
人們知道,承載海爾智家全球開放創新體系的平臺,是赫赫有名的“HOPE”,在這個平臺上,通過持續交互全球用戶需求產生大數據,海爾智家借此精準實施科技創新與產品研發,實現“用戶需求在哪里研發就在哪里”,保障全球不同區域用戶都能用上符合自身生活習慣、需求的產品,猶如量身定制一般。

難怪世界著名戰略大師加里•哈默對海爾智家的創新體系評價甚高,他說:“海爾建立開放創新平臺,針對挑戰性技術找到解決方案。經過這樣一種持續、深入與客戶對話,推出的產品必然滿足用戶需求。”
不過也有人擔心:“‘三翼鳥’的發布,昭示著海爾智家已進入場景品牌時代,還有必要進行如此大力度的科技創新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明白如下兩個邏輯:
第一個邏輯:極致體驗是目的,強大科技是支撐。
在海爾智家認知里,科技是一切行為的支撐點,那么落點在哪里呢?在用戶體驗上。海爾智家一再用事實告訴人們,場景品牌的布局和落地,不僅對科技創新能力的要求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更多。
第二個邏輯:從極致的科技到極致的場景體驗,是一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關系,沒有科技領先就不可能有場景品牌領先。

近年來,海爾智家體驗云戰略逐步進入收獲期,與其硬件創新被無數次模仿相似,海爾智家場景戰略也成為企業競相模仿的對象,遺憾的是,大多數模仿者做到了形似卻沒有做到神似,因為它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場景戰略的基本前提,那就是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這個支撐點,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記住: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科技實力+時間沉淀,雙維度構筑海爾智家“護城河”
在海爾智家觀念里,科技是一切創新的支撐。從極致的硬件進化至極致的網器,最終進化至全球領先的成套場景,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進化都不可能走到下一個階段。
那么,什么是海爾智家口中的極致硬件與極致網器?
所謂極致硬件,即聚焦全球用戶需求,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與產品迭代,實現產品的極致體驗。
所謂極致網器,即通過智慧平臺布局實現產品網器化,而極致的網器依舊基于強大的技術支撐。
需要指出的是,“網器”是一個相對于“電器”的概念,當人類的腳步邁入物聯網時代,“電器”的概念已難以涵蓋產品的智能化屬性,于是,“網器”的概念應運而生。

海爾智家已率先發布場景品牌“三翼鳥”,用成套的定制化場景方案保障用戶最佳體驗;然而遺憾的是,今天依然有不少企業狹隘地盯著單品及硬件升級。顯然,這是兩個時代的思維。
如果把定制化場景解決方案比喻為一個木桶,那么只有每一個網器的體驗都能達至極致才能保證整個場景方案、用戶體驗的極致化,即每一個木板都足夠長。
顯然,海爾智家場景品牌已從“科技實力”與“時間沉淀”兩個維度共同架構了一條又深又寬的“護城河”,讓后來者的追趕異常困難。
超前的創新觀念源于一個認知起點:與用戶零距離交互
一路走來,一路領先,背后離不開海爾智家超前的戰略眼光。這種“超前”既體現在科技創新上,也體現在觀念創新上。
一說到科技創新,很多企業會習慣性地聯想到硬件創新、功能創新,把科技進步、產品迭代當作終極目的。海爾智家認知顯然高屋建瓴,它認為創新的歸宿應該落在更好的用戶體驗上,而不應滿足于“你看,我的產品變了”,以智慧體驗為終點的創新才是有價值的。
進入物聯網時代,消費者需求更加復雜多樣,沒有一家公司敢拍著胸口保證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所有需求。這意味著傳統企業“單打獨斗”的產品思維沒有出路,海爾智家開辟產業融合新業態,搭建“智家體驗云”平臺,建構開放生態圈,從外延和內涵兩個維度大大拓展了企業的邊界。
目前,海爾智家已搭建起衣聯網、食聯網、空氣網、水聯網等7大生態圈,支撐起“三翼鳥”場景品牌為用戶定制全方位智慧家庭解決方案。
和傳統企業“單打獨斗”的產品思維相比,生態合作有何優勢?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以海爾衣聯網為例,過去,海爾洗衣機業務板塊只從事洗衣機硬件的生產與銷售,轉型為衣聯網生態平臺之后,吸引了包括服裝、家紡、皮革等5300多家頭部資源進入,能為用戶提供洗衣機、干衣機,乃至洗衣液、智能衣架、櫥柜等全套產品和解決方案,滿足用戶洗、護、存、搭、購全流程需求。
你看,海爾智家的洗衣機板塊,是不是已經大大超出了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家電企業的業務范疇?沒錯,這正是今天的海爾衣聯網,即過去的海爾洗衣機業務板塊。
其實,衣聯網只是海爾智家7大生態圈中的一個。
從昨天的白電巨頭到今天的場景品牌,海爾智家無論產品邏輯、經營邏輯、發展邏輯,均已大大超越傳統家電時代,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追根溯源,支撐了海爾智家十幾年如一日堅定不移地推進企業變革轉型的根子,在于觀念變革。
傳統企業管理模式誕生于三百年前,而人類的腳步已經走到物聯網時代,繼續用古老的管理模式運作今天物聯網時代的企業,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事實上,當家電硬件已進入存量時代,企業亦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量空間,否則就可能陷入滯漲困境。海爾智家“以場景替代產品,以生態覆蓋行業”的戰略布局,無疑是為進入存量時代的中國家電企業在“無人區”進行的有價值探索,讓中國企業發現:啊,原來還有另一種可能!
因此,關注海爾智家其實就是關注每個人自己,就是關注整個中國企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