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年來,很多人總是對家電企業,以及家電企業家們提出不同的意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要求家電企業間相互學習,學習同行的優秀經驗和模式。對此,很多家電廠商人士并不認同。那么,家電企業間的相互學習,到底是學習什么?
家電企業間的相互學習,簡單來說:不是讓海爾走美的路,也不是讓美的走格力路,更不是讓格力走海爾的路。在家電圈看來,企業間的相互學習,本質上不是去模仿、抄襲同行,而是從同行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過程中看到不足、發現問題、找到特點后,最終可以“揚長避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舉個例子,一些頭部家電企業在已經走過的道路中犯下錯誤,或者遭遇挑戰,其它家電企業已經看到了,就沒有必要“重蹈覆轍”,繼續掉進同樣的泥坑之中;同樣,一些家電企業在創新變革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其它企業同樣也可以借鑒和參考,但直接模仿和抄襲同樣也不能取得相應的成功。
對于所有的家電企業來說,如今心里應該非常清楚:一是,學習同行,如果只是簡單的模仿和抄襲,成為第二個海爾、美的,或者成為縮小版的海信,格力,這條道路早就走不通了。因為不同企業發展之初的基因,文化,以及價值觀,決定了這家企業未來要走怎樣的道路,沒有自我的企業最終一定會出局,只是時間的問題;正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對于家電企業來說,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就是建立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形成自己的差異化之路,打出自己的產品、營銷和服務等新節奏。
二是,學習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學習什么很重要,學習之后怎么落地、轉化更重要。對于很多家電企業來說,當前經常會陷入一輪“為了學習而學習”的盲目境地。其實最近20年以來,包括格力、美的、海爾、海信,甚至方太、奧克斯等一大批企業的身上,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與轉型探索,也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差異化之路。比如海爾用戶思維觀、格力產品質量觀,以及美的數字化轉型力,還有方太新品類定義力,以及海信細分市場探索力等,這些可以學習但如何轉化落地變成其它企業的思路和手段,才是最具挑戰的。
三是,不要將學習狹隘化,理解為模仿、抄襲,甚至直接的全盤復制,必須要賦予學習更高的視野和格局。比如,在海爾、美的等企業創新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與突破,在博世西門子、索尼、三星、松下等同行的成功和失敗案例中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終變成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經營成果。這就需要企業的掌門人,以及經營管理團隊們,在一線市場的經營過程中除了持續的拼搶之外,還要抽出更多的時間去一線市場傾聽客戶的建議,了解同行的玩法,然后再來根據自身的實力和條件進行細分化探索。面對這個多變的時代,對于家電企業來說只有積極應變,主動變化一條路可以走,不管是大變還是小變,不管是多變還是少變,變化是唯一的主題,不用再去懷疑。
四是,所有家電廠商,不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都要懷揣著一顆學習的心態,不只是像家電同行們學習,還要向家電的客戶,家電的用戶學習,以及其它的優秀企業跨界學習。因為,學習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終身的事業,不只是因為工作和事業而學習,同樣每個人還需要因為修養、素質而學習。相信,每個家電人都會因為“主動學習、善于學習”而受益終身。因此,從小處學起,從細節學起,才能找到更好的未來。
相信,站在時代變革、產業轉型和企業破冰的關鍵節點上,對于所有的家電廠商來說,學習不只是嘴上的口號,一定要變成行動上的舉措和方法,真正探索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最為重要的,不只是滿足于一個道路,還有其它更多的出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