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東澤發明的激光筆。

來自人大附中朝陽學校的劉東澤是學校出了名的“修理工”:英語老師的聽力設備播放不了了,他是解決燃眉之急的可靠幫手;化學老師的翻頁筆壞了,他三下五除二就能給修好;班里和實驗室的空調“罷工”了,經過他的“安撫”之后便能正常工作……
“這并不是我與生俱來的‘超能力’,而是我從小在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無數次拆裝家里電器設備之后積淀而成的一種能力。”也正是憑借這些能力,這位高三畢業生剛剛榮獲了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此前,他還拿下了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協主席獎”,包括他在內,每屆比賽全國僅3人獲此殊榮。
家里沒有沒被拆過的電器
劉東澤愛動手的習慣是受自己父親的影響。在他的記憶里,家里就沒有爸爸不會修的東西。他還記得,2000年前后,舅舅送給他們一臺老式收音機;這么多年過去了,經過爸爸一次次地妙手回春,收音機還在頑強地工作著。
家里從小對劉東澤就有個要求——不買重樣的玩具,玩具一旦壞了自己修。變形金剛、MP3、小電路板……從爸爸帶著一起修,到自己獨立動手,劉東澤越來越感受到動手的樂趣,家里很多電器都成了他改造的對象。
上小學時,東澤的爺爺奶奶住在郊區。他發現,到了晚上,老人總是需要提前把燈關掉再慢慢走到床邊。東澤看了很擔心,怎么才能讓他們在床上就可以隨時開關燈呢?東澤想到了電視遙控器,在爸爸的幫助下,他購買了紅外發射管、紅外接收頭等元器件,對電燈進行了升級,制作了生平第一個為生活帶來便捷的作品——家用遙控燈開關。后來,在此基礎上,他又繼續升級,對遙控板上的按鍵進行改造,實現了不同按鍵控制燈光的不同亮度。
有一次,媽媽用洗衣機洗完衣服,忘記及時拿出來晾上,等想起來時,洗衣機里的衣服已經褶皺不堪。于是,他便有心為家里的洗衣機制作一個機洗完畢報警器。拆下電路板,仔細觀察洗衣狀態與顯示燈以及電路信號的關系之后,他發現,在洗衣結束后,某條特定線路上會有脈沖信號經過;將這條線路引出,嵌入報警電路,便可以成功捕捉洗衣結束信號,進行報警。之后,全家再也沒有因為忘記清洗完的衣物而郁悶過。
這樣的成功顯然給了東澤很大的激勵,也給足了他不斷向不同電器“下手”的勇氣。不過,要說起爺兒倆最大的工程,還要數對汽車座椅的改造。原來,因為父母兩個人同用一輛汽車,爸爸剛用完車,媽媽上車前就要重新調節座椅姿態。能不能讓座椅擁有記憶功能,一鍵自動到位呢?東澤和爸爸仔細研究了座椅電路,檢測出每條線路功能,通過記錄座椅位移的距離和角度形成算法,并添加一定的調節裝置,從而確定座椅特定角度和位移時線路的狀態,讓座椅擁有“記憶”功能。上車之后,只要輕按為自己定制的按鈕,座椅便會移動到之前設置的舒適狀態。“爸爸的同事和好朋友看到了,都覺得很方便,讓我們幫他們也做一個。通過思考和動手實踐操作,能為身邊的親朋好友帶來便利,讓我體會到了創新的意義和價值。”
升級激光筆拿下“最高獎”
劉東澤說,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出于對生活的觀察,解決生活某方面的痛點。就拿讓自己斬獲無數獎項的“升級激光筆”來說,就是來自生活的經驗。
激光筆大家都很熟悉,是不少課堂上PPT演示的好幫手。但是劉東澤發現,平時上課或者開會進行PPT演示時,“點擊超鏈接”等這類操作是激光筆無法實現的,常常需要一個人在旁邊輔助才能完成對屏幕的精準控制。上高中之前參加學校開放日時,劉東澤發現,報告廳主會場和分會場同步演示講解內容時,由于無法實現計算機的鼠標光標跟隨激光筆光點同步移動,使得遠程觀眾看不到PPT上的激光筆指示位置,大大影響了演示效果。
進一步了解后劉東澤得知,針對這一問題,目前已經有了相關解決方案,比如在使用激光筆的主會場架一個攝像機,捕捉畫面中的運動紅點后,將這一信號傳給電腦,電腦再向鼠標發出指令。但是,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也帶來了很多不便;另外在他看來,要實現鼠標的同步跟隨,只需要讀取光點的位置信息,使用攝像機其實浪費了圖像處理的運算。于是,劉東澤產生了打造一款集攝像機、激光筆、鼠標功能于一身的“升級激光筆”的想法。
使用他的激光筆時,屏幕反射的光線會透過激光筆前端的小孔,投射在上、下、左、右四個線陣器件上,該器件捕捉到的線段亮度信息以及圖像數據,由單片機處理后得到投影幕布的邊界數據。將邊界數據結合地磁傳感器所獲得的激光筆與屏幕的夾角,通過一定的數學運算即可準確計算出激光點在屏幕上的位置。激光點的位置數據和按鍵數據通過無線方式發射出去,由計算機上的USB接收器接收,再通過執行Windows程序,便能實現對鼠標的控制及按鍵操作。這樣一來,激光筆光斑的坐標計算不再需要復雜的圖像識別技術。劉東澤還為這款激光筆增加了“關閉激光”的功能,以適用于禁止使用激光的演示環境,該場景下同樣可以實現鼠標的跟隨。
這一作品讓他分別斬獲“全國青創賽”和“明天小小科學家”這兩大青少年科技創新界代表性賽事的一等獎,“后來有評委老師告訴我,好多年都沒有人同時在這兩個比賽里拿一等獎了。”讓他驚喜和意外的是,這一作品同時還拿下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中國科協主席獎”,要知道,每屆全國僅三人有幸獲此殊榮。
解放人手讓機器人自動取貨
高一寒假,劉東澤入選北京市“翱翔計劃”,在專家指導下,開始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的科研和動手興趣有了來自專業領域的支撐。
研究課題的選擇同樣來自于生活。在瀏覽新聞時,劉東澤發現一則關于“亞馬遜公司智能機器人掀起庫房革命”的消息,詳細了解后,他意識到,將整個貨架都搬運到柜臺附近,然后由工人去揀取需要的貨物,這種方法雖然控制起來相對簡單,但缺點也很明顯:為了揀取一個貨物,就需要將整個貨架都搬運出來,低效而不節能,而且并沒有完全解放人工,貨物的揀取還是需要工作人員完成。
為什么不讓機器人直接針對貨物進行分揀呢?由此,他萌生了制作“庫房自動存取貨機器人”的想法。
要能存取貨物,首先要實現機器人的自動行走。劉東澤說,目前最基本的行走方式就是循跡行走,通過在機器人的前端朝向地面方向安裝紅外發射檢測模塊,就可以實現機器人在提前設置的軌跡上行走。
行走的同時,機器人側面的傳感器不斷讀取周圍障礙物信息,以確定所處位置:當機器人經過發貨柜臺、貨架或者取貨柜臺時,傳感器的狀態將發生翻轉,以此來判斷機器人已經進入的區域。根據不同位置,機器人將執行不同程序。比如,如果機器人到達的是貨架,則啟動條碼掃描程序,以檢測是否是預期的貨架,如果是,則執行相關操作;如果不是,則繼續尋找下一個貨架。再比如,如果機器人到達的是取貨柜臺,則判斷當前任務是否是取貨,如果是,則啟動對正定位,方便讓機械手可以順利拿起發貨柜臺上的貨物;如果不是,則表明任務完成,發出蜂鳴提示音。
對于劉東澤來說,參與“翱翔計劃”,從確定主題,到著手開始制作,再到作品成型、論文的完成,每走一步都是新的嘗試與挑戰,這也是他在高中期間獨立完成的最大項目之一。在他看來,課題只是他對當下庫房管理未來展望的一個縮影,還有很多值得推敲改進的地方。比如,目前機器人是通過一步步判斷才能到達目標貨架,未來是否能讓機器人直接到達指定地點?他也在做著新的思考。
如今,高中畢業,劉東澤將進入心儀的大學繼續計算機方面的學習。他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在計算機和安防系統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報記者牛偉坤 文并圖 J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