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發生在德國柏林的兩家外資企業合作事宜,卻在中國家電市場上產生一些水花。事件的主角,一家是日本老牌家電企業松下,另一家則是德國高端汽車企業保時捷,兩家企業希望通過全方位合作,在中國市場打響松下高端洗衣機形象,搶奪高端蛋糕。
不過,加速B2B業務轉型的日本松下,過去5年在全球家電市場上的節節敗退,給外界的感覺是“松下簡直就是放棄白電零售市場節奏”。但隨著2016財年松下經營利潤主要來自車載和白電兩大業務,花大力氣推動B2B業務要么規模小、要么利潤低、要么進展緩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松下突然加碼對洗衣機、冰箱、空調等白電零售業務布局和市場拓展。
于是,在中國市場上,松下今年專門成立一家名為松下AP中國公司,負責整合松下在中國原本分散的所有家電業務。試圖通過改變過去“各自為政”局面下的強而不大現狀,通過“協同作戰”希望在接下來,可以幫助松下白電在中國搶奪漸漸崛起的高端消費商機。同時,構建在日本本土之外的又一個增長點。
當前,松下復興白電業務的信心,一方面是來自于其在日本本土白電市場,過去一年半來取得的“量增利漲”好成績,看到白電市場剛性需求強勁;另一方面則是得益于中國不斷崛起的高端、高品質消費熱潮,讓擁有品牌口碑的松下,認為機會來了。所以,松下白電業務接下來要率先在日本、中國,以及東南亞等亞洲等地,謀求一輪反彈和復興。
但是,松下沒有正視的挑戰與變量則在于:一是,最近兩年來,松下在日本本土市場的白電業務復興,主要是東芝、夏普等傳統強勢對手因為虧損、賣身,讓渡出來的商業機會。隨著后者的整合復蘇,松下在日本白電市場未來的發展,必將迎來一輪惡戰。
二是,松下在中國白電市場看到高端消費崛起,帶來的商業機會和空間,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中國高端家電市場,不只是松下看到了,其它中外同行都在積極搶奪和布局,而且優勢很明顯。如今,松下除了品牌之外,還有哪些差異化優勢?并不明顯。
其實,為了迎接即將于2018年創業百年,松下在津賀一宏出任社長后,采取一系列扭虧增盈的方式,并且過去幾年經歷多次的轉型與經營目的的調整。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則是松下依仗自身的技術創新,產品,以及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從B2C向B2B的跨越式轉型。同時大減裁員并縮減非主營業務,比如說賣掉,收縮在消費市場上的黑電,以及白電業務等等。花大力氣推動向商用市場成套解決方案的破局。
但是,去年松下就調整原定的2018年創業百年時實現10萬億日元營收目標,降低至8.8萬億日元。同時面對已經推動并實施多年的B2B業務,遲遲未能取得規模和利潤上的增長,不得不將重心轉向車載和白電這兩頂相對優勢明顯,希望可以取得“單兵突破”的經營策略。在這種背景下,松下白電業務的復興與反彈,只是短期策略,在整個公司B2B業務前景廣背景下,利潤少、競爭激烈的白電業務,最終是要退出松下的戰略核心的。
接下來,松下的白色家電業務,能不能在上述三大戰略市場上再創輝煌,家電圈并不清楚。但是,我們知道的是,松下想在中國的高端白電市場有所作為,難度不小。問題不是在松下的產品沒有特色,品牌沒有質感,而是其臃腫的組織架構、緩慢的運營效率,以及缺乏主動應變的能力,在與用戶的交互、體驗等方面,很難積極主動應變。其本質上還是端子架子做高端家電市場。
其實,最近幾個月以來,松下AP中國公司對于旗下家電業務的整合以及由此產生的協同效應并不明顯,進展相當緩慢,空冰洗各自為戰的局面仍然存在。可以說,對于這種百年企業來說,任何組織變革和經營轉型,都不是那么輕松的。
何聲||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