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 HEA.CN 2017年9月6日原創】近日,一年一度的全球科技盛宴德國柏林IFA展2017即將迎來尾聲。在此期間,600多家中國展商奔赴柏林,其中青島海爾攜旗下GE Appliances、Fisher & Paykel、卡薩帝等三大品牌一同出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登上世界舞臺趕超德國制造、“海爾標準”突破國際標準的強大實力,各種國際權威大獎為海爾系產品背書。即便是在如今全球市場原材料普遍上漲,全球經濟進入疲軟通道,海爾依然發揮其強大的“馬太效應”,延續著強者恒強的道路,在國內哀鴻遍野的形勢下撐起大局。當以“規模制勝”從中國家電業的制勝法寶淪為 “大而不強”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時,海爾在強者恒強的道路上把曾經的同行者和陪跑者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在這個品質如毛細血管般牽制每一個制造和工藝系統的國家,據現場了解,德國知名工業設計師海德里希在參觀和體驗了海爾展區之后感慨說:“首先,海爾產品的多樣性讓我很驚訝。而且,作為工業設計師,我對細節方面尤其關注。所以比起這些家電外形看上去怎么樣,我對它們是如何加工制造出來的更感興趣。”
在 IFA 2016上,海爾用48塊廣告牌“占領”法蘭克福機場,通往柏林的中樞要道上到處是“海爾藍”。而在此次的IFA上展示的多個全球首創產品,實際上只是海爾系實力的冰山一角,而從去年的48塊“海爾藍”到今年的世界第一品牌集群,海爾的全球化版圖的旗幟已經遍插世界地圖,它實現了中國向全球銷售產品到銷售“中國品牌”的轉換。
在全球家電史既往的30多年歷程中,以歐美、日韓為代表的品牌一直是產業的引領者,中國企業長期扮演“跟隨者”的角色,海爾堅持以需求驅動創新,深入整合全球資源,圍繞用戶需求不斷顛覆,把中國家電品牌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實現了全球家電行業顛覆性突破,通過全球六大家電品牌協同作戰,完成了從“世界第一白電品牌”到“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的布局。
此次展會上,海爾帶來全空間保鮮冰箱更是讓多次獲得紅點獎的全球頂級設計師直接購買,其擁有智能恒溫技術、精控干濕分儲技術、首創的冷藏室微風道技術等三大顛覆性技術,從1種送風模式升級為8種,對食材實現精準制冷保鮮,填補了冰箱近百年來冷凍保鮮方面的空白。而海爾通過與新西蘭國寶級品牌Fisher&Paykel合作研發出的直驅變頻電機,解決了洗衣機噪音大和震動大的難題,曾創造過2m高“硬幣塔”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該技術顛覆了傳統的皮帶電機。
在與GEA經過一年的磨合中,它不僅為海爾廚電大戰略帶來多款顛覆中國傳統烹飪方式的新品類,此次還帶來了通過美國UL標準認證、質量和安全可靠性甚至高于歐盟相關認證的智能空調。據了解,GE Appliances智能空調在安全性檢測中,進行了整機高溫點火實驗,保障空調在家庭環境中的防火安全。這為每年盛夏屢見報端的空調自燃事件的減少帶來了更好的解決方案。從產品質量領先,到技術領先,海爾為全球冰箱行業樹立了技術創新和標準引領的標桿。可見海爾在這個號稱工匠精神的國家,其產品絲毫不遜色,反而鋒芒畢現。
而此次首次參加IFA的卡薩帝則為歐洲用戶帶來了多款新品,首臺物聯網纖維級洗衣機纖見洗衣機、開啟近7.5億歐洲人洗干一體的雙滾筒時代的雙子云裳洗烘一體、以固態制冷技術取代壓縮機的顛覆性產品酒柜、首創F+格局+獨創MSA控氧保鮮科技的法式冰箱。其中冰箱新品的自由嵌入式設計,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中國標準化協會發布的全球首個自由嵌入式冰箱通用標準,成功引領冰箱行業進入自由嵌入時代。
從上述新品的介紹中體現出三個共同點: 海爾在對標準的執行上已經超出國內行業及國際標準,這歸因于其強大的制造能力和對品質的自我要求;同時海爾還是標準的制定者和創造者;海爾一直在做一件事:顛覆和重新發明。
行業標準制約的是沒有社會責任感和品質意識的企業,當它們在思考如何達標而不會登上工商黑榜時,對于海爾而言,標準只是制造業的一道底線,而非及格線。在中國家電領域的標準制定中,80%以上的國際標準提案來自海爾,80%以上的國際標準專家來自海爾。
也正因此,躺在海爾生產線上的每一臺電器都已經“名花有主”,它們的共同名字被稱作是“用戶需求”。
過去幾年,不少家電企業紛紛提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體驗為王,然而產品銷量卻在下滑,產品創新同質化,廠商不知道用戶在哪兒,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在哪兒。張瑞敏在12年前提出的“人單合一”模式卻在多年的準備中終于向全球消費者開放,大規模定制平臺悄然建立起來,用戶需求是什么,海爾第一個知道,正如海爾的自清潔空調便是在與用戶交互中得來的。制造業需要與用戶溝通,才能獲知消費市場的喜好和看法,海爾依靠其大規模定制平臺的優勢,在產品尚未進入生產線,便擁有了10萬用戶。

定制家電當前在中國市場上的快速引爆并不意外。這是時代更迭過程賦予用戶新的選擇權,而誰先提前預見這個時代風口便能掌握這一次的消費升級帶來的巨大紅利。隨著個性化差異化和定制化在市場快速引爆,從前消費者在選擇購物上實際上沒有選擇權,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無論如何選擇都只是在設計師早已設計好的思路里進行做單項選擇。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顛覆性就在于,其將消費者轉變為了全程參與者,這不僅使消費者通過全程參與而更加信賴產品,同時也為企業的創新引入了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的力量。
海爾不僅徹底解決了用戶需求在哪兒的問題,其自身已經是一個消費者集群,曾經塵封的家電業粉絲經濟開始變現,一個由家電企業掌握用戶需求、引領消費潮流的新時代大幕,已悄然開啟。
在如今庫存堆積、產能過剩成為常態的背景下,生產力已經不再是企業的競爭力,而海爾卻走出了一條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智能制造之路。此次在IFA展上,海爾帶來的不僅僅是個體的智能化,在這表象背后是海爾的全球首個整套互通互聯智能家電構成的智慧家庭,而根據上半年財報顯示,1-5月海爾智慧家庭的銷售額已經突破200億。
根據海爾2017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凈利同比超三成,海外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50.4%,自有品牌占比近100%。與GEA結合的一年中,其廚衛發展成效顯著,毛利率達到37.19%。海爾在財報中的數字以及實際行動充分表明了其在全球化步伐中對世界家電產業格局的加速聚合,海爾系將成為經濟學家凱文凱利口中的那個“新物種”。
正是由于以青島海爾為首的中國品牌在世界舞臺上與更強者共融共生的不懈努力,美國《華爾街日報》如此評價中國制造的角色轉變:“中國曾經以廉價勞動力聞名于世,現在它有了其他東西來貢獻給世界——創新。”實際上這并不準確,中國從此還會帶給世界一種東西——made in world之下的中國品牌。
海爾通過與全球六大頂級品牌協同作戰、以創新互聯平臺為載體,以全球10打研發中心為依托,以其大品牌對全球優勢資源的優先吸納能力拉近用戶與全球頂級資源的距離,用戶需求是一座燈塔,率先準確掌握燈塔方向的船只將不會在全球化的步伐中迷失和落后,海爾賦予消費者失去的選擇權,消費者也同樣成就了海爾制造、海爾發明、海爾對標準的引領繪成一張世界版圖,哪里有用戶需求哪里就有海爾的“戰場”,也因此海爾在全世界的用戶已經如同毛細血管貫通世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