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行業和市場對于家電定制普遍存在三大誤區,認為家電定制很難實現都是概念,個性化與規模化是天敵,導致一些家電廠商已經輸在行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的起跑線上,無法參與接下來的商業競爭。
家電圈 作者:楊嘉
大規模制造才是主流,大規模定制就是炒概念、忽悠人。要知道,家電從一開始就是大批量的工業化產品,個性化定制就是華而不實。有多少消費者愿意為個性化定制的產品買單?
個性化定制,每個用戶一個想法、一個主意,就算在技術上能滿足,推出相關的產品,但是對于家電廠商來說也不符合商業化價值,畢竟家電企業追求的還是規模化經濟,個性定制經濟規模才多大啊?
當前一輪高端化、品質化和個性化消費浪潮已經形成,但是對于大量的家電企業來說,關鍵還是要靠一大批的規模化產品來滿足用戶需求,實現轉型。靠定制來滿足個性化需求,簡直是太難了。大量家電廠商連用戶在哪里,到底想什么、要什么都不知道。
最近兩年多來,在中央“供應側”改革的方向指引下,大量的家電廠商也在推動并實施新一輪的轉型。其中家電定制成為不少廠商都在探索的一條新道路。不過,上述三大誤區一直圍繞在家電定制的周邊,成為困擾這一產業在市場上快速引爆的重要瓶頸和短板。
不過,面對越來越善變的年輕人、個性化需求,在家電定制這條道路上,很多廠家已慢半拍,追趕不上用戶需求變化的步伐。要知道,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是家電行業未來的必經之路,也是必然方向和趨勢。
壹
目前家電定制主要包括兩個方向:一個是海爾的眾創匯模式,其平臺借助社群,將用戶的痛點打造成為一款款的個性化定制產品,實現從0到1的突破;另一個則是以美的、長虹、TCL為代表的細分人群模式。面向老人、兒童推出不同的家電產品。同時還會針對客廳、臥室推出不同的家電產品等等。
其實,個性化的家電定制,與廠商追求的家電規模化運營,兩者之間并不矛盾,也不是相互排斥的。不是說,家電定制就不能規模化上量;也不是說,只要規模化上量的家電,都不能實現個性化的定制。事實上,這兩大力量是相互打通和兼容的。
過去,很多家電廠商想在短時間內聚集一千名個性化相同的用戶,難度都非常大。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基于社群平臺和場景化交互,大量“志高道合”的用戶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聚集10萬,甚至更多數量的用戶。基于互聯網平臺,一個用戶的痛點和需求,變放大之后變成一群人,比如說1萬,10萬人的痛點。最終這就實現家電的個性化定制與規模化銷售的引爆。
同樣,所謂家電定制,不只是黑科技、更不只是高大上、大而全的創新與顛覆,而是基于不同用戶真實生活場景下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提供合適的產品和有效解決方案。比如說,相對于近年來產品升級迭代陷入迷茫期的白電產品,其顛覆性創新的難度非常大,不可能要求所有定制產品都是從0到1的顛覆和發明。而是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展開針對性的定制。
貳
其實,當很多家電企業跳出硬件的單邊創新之后就可以看到,家電定制的創新空間和迭代空間非常大。比如說,冰箱是解決食材安全的問題,而洗衣機是解決衣服的潔凈問題,空調則解決室內空氣舒適度和健康度的問題。那么圍繞這些用戶需求,結合現有的家電產品,存在很大的升級迭代空間。
其實,對于家電廠商來說,當前一切商業競爭的核心和原點,不是搞死對手、搞殘同行,而是面向用戶,迎合用戶的需求,引領消費的潮流。而家電定制,正是家電企業打通市場發展活力、激活用戶需求的一把鑰匙。
這要求必須要企業建立“兩大能力一個思維”,即面向用戶的社群經營和服務能力,要形成自己的用戶社群平臺和體系,可以持續與用戶進行交互;面向產品的柔性定制能力,即要具備快速整合上游供應商資源、服務商資源和模塊資源的能力,可以快速將用戶的需求變成個性化的定制產品。
最后就是要求所有家電廠商,必須要建立起“場景化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要只是關注產品,而是要關注用戶不同的場景生活環境和生活環境。圍繞他們的家電產品使用場景,進行一系列功能和體驗的創新與完善。
改變用戶,有的時候很難。但是,如果用戶想改變,而你主動抓住這種趨勢,去迎合用戶需求的變化,那就很容易。如今,在家電定制的道路上,很多家電企業其實就是借風飛揚。如果只是一廂情愿在傳統軌道上奔跑,逆水行舟則是很累很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