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供暖”,系去年12月2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確立的民生、環保工程。工程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取暖的比重。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采暖散熱器委員會所屬的部分散熱器企業已積極參與了這一工程的建設。工程建設的方向如何?這一工程給采暖散熱器企業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6月6日下午,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采暖散熱器委員會組織了“清潔供暖市場分析會”。行業近50家企業參會,并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解讀。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副秘書長兼采暖散熱器委員會主任宋為民會前作了講話,他說,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是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是清潔、高效、節能、多元、可持續。“清潔供暖”,因能制宜,各盡其用,因需制宜,各得其所,因地制宜,多元開發,因時制宜,梯級利用,積極推廣使用舒適、高效、節能而且人性化的取暖方式。采暖散熱器行業三葉、鑫華星、榮榮等已積極參與了此項工程。
采暖散熱器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輝敏主持了這一會議。會上,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宋波研究員作了《中國清潔供暖的規劃探討》,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能源信息部副總經理李濟軍發表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清潔供暖發展報告》,哈爾濱工業大學董重成教授作了《清潔供暖對末端行業的機遇和要求》,以及國際銅業協會項目經理/中國熱泵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趙恒誼分享了《空氣源熱泵供暖應用的發展與展望》。
“清潔供暖”,采暖散熱器企業作為受益者,而更是倒逼企業轉型升級,踐行“綠色化”的契機。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副秘書長宋為民和專家組袁清,去年共同在人民網發表了《五大發展理念視角下,采暖散熱器行業發展的思考》,其中對行業的“綠色化”提出了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哲學的諸多思考。
文章提出綠色的“經濟學”:主張的經濟是“集約內涵”式的,它有利于保護自然,又有利于創造社會文化的生態價值;綠色的“政治學”:綠色生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實現當下最大的“改革紅利”的愿景;綠色的“文化學”:綠色生態文化理念崇尚健康、節約、平等、協調、共存,精神追求與物質滿足的協調,多種文化的互補與滲透;綠色的“社會學”:綠色生態是基于生態學整體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用生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去觀察、評價、調節自然—技術—社會的關系;綠色的“哲學”:生態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崇“天人合一,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觀。
“煤改電(氣)”的政府工程項目對大多散熱器企業來說有著更多的“機會驅動”,相信更多的散熱器企業在原先的戰略中恐怕沒有更多的計劃,它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典型的“機會”所在。鑫華星企業掌門人呂同鑫認為,亞歷山大的勝利根源里為什么總有亞里士多德的影子。贏得稍縱即逝的“機會”,經營者或必須具備用“SWOT分析”的素養。
采暖散熱器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輝敏說,“清潔供暖”,一頭牽著百姓溫暖,一頭連著藍天白云。它系當下國家新方位經濟生產力的全面推動。時代新光管理咨詢以為,社會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包括生產力,而生產力的內涵既包括技術層次,又包括社會層次。如果用此視角看“清潔供暖”,毫無疑問,國家、行業、企業提升技術,盡量減少石化資源的污染系生產力的“技術層次”,而統籌兼顧,全面協調,著力多部門的合作,當屬“社會層次”。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生產力要素的全部精涵就在于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治理霧霾和促進能源結構的轉型,則是生產力“社會層次”視角下的清潔供暖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