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販賣產品到販賣標準、從產品國際化到研發國際化、從競爭到競合集群優勢浮出水面,這是今年中國家電行業最明顯的三大特征,這或許意味著中國家電業開始進入新的拐點。
如果說在過去的幾十年以OEM和小批量產品國際化是中國家電行業的上半場,2017年則標志著中國家電業開始進入下半場。最顯著的特征是中國圍繞智能生態圈打造的全球標準。即大規模輸出產品和輸出標準,將是中國家電業進入下半場的主題。
盡管所有企業都以智能生態為賣點,但各家仍有所長。當海爾推出其全品類智能產品時、當海信用激光雙色電視劍指全球霸主地位時、當TCL白電主打黑科技時、當方太用顛覆式的水槽式洗碗機霸道地俘獲中國主婦的感情時,這一切都意味著科技感和智能生態圈將會改寫中國家電業的格局與命運。
在告別過去“血腥”的價格戰和競爭對手之間彼此的詆毀后,高品質和高消費正在中國家電業中形成一股涓涓細流。姑且拋開市場規模,在強調科技創新、智能生態圈的時代,中國家電業開始變得更為理性。
這或是中國家電業進入拐點最好的時機。以集體意識的覺醒,開始發力高端和高附加值。這種覺醒比一味追求低價擴大規模更有意義。
從販賣產品到販賣標準
在今年3月的AWE期間,最耀眼的明星莫過于海爾。其不僅僅展館規模和品類冠壓全場,更重要的是,其在AWE期間推出的全球首套全品類互聯互通智慧家庭平臺正成為中國家電業的一個標準體系,開始向全球擴張。
海爾自2014年開始探索智能 家居 互聯互通框架,并率先發布了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經過多次完善和開發,最終向全球推出了首套互聯互通的智慧家電。試想當冰箱、食材、菜譜、烘焙、吸油煙機、烤箱、洗碗機等這些產品都可以通過一個指令完成所有的工作時,將會有怎樣的體驗?這正是海爾智慧家庭的奧妙所在。
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介紹,截至目前,全球家電業中,尤以中國家電業打造的智慧家庭概念最為前沿。如果說韓國、日本和歐洲具有技術和品牌優勢,并且樹立了行業標準,那么智慧家庭概念則是中國家電業的首創。未來有望引領全球家電業進入智慧家庭概念,并形成全球標準。
從產品國際化到研發國際化
從產品國際化到研發國際化,這是中國家電業邁出的最重要一步。
截至目前,海爾在中國、美國、亞洲、歐洲、澳洲等地設立了十大研發中心,每個研發中心都是一個連接器和放大器,可以和當地的創新伙伴合作,形成了一個遍布全球的網絡,孕育出一個個全球領先的產品。除此以外,還有遍布全球的45個制造中心、108個世界工廠。本次AWE上,海爾更是集結了美國GE、Appliances、新西蘭Fisher&Paykel、日本AQUA、卡薩帝、統帥六大品牌協同作戰,打破了家電行業全球技術互通的壁壘。
與此同時,海信也已在海外擁有分布于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地的七大研發中心。涵蓋了多媒體研發、電視芯片研發、手機研發、光通信研發等領域。今年3月初,海信集團決定擴容硅谷研發機構,升格為研發中心。研發中心的任務從單一的數字音視頻芯片所需的模擬電路突破性預研設計,擴增到顯示技術、芯片、光通信、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究,與此同時,加上亞特蘭大海信美國總部及新澤西,海信在美建成三個研發中心,分別側重于預研和應市產品研發。
而作為中國廚電行業首個海外研發平臺,老板電器亦在美國加州設立了創新中心,將致力于圍繞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新方向對廚房空氣油煙治理與凈化方案的智能化研究創新。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廚電行業的國際化和創新能力。
姜風介紹,本土化的設計和本土化的研發,這是衡量企業是否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眼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邁出了產品國際化的第一步之后,緊跟著邁出了研發國際化的第二步。
從競爭到競合或形成集群優勢
姜風介紹,日韓家電品牌在全球之所以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除了技術和產品以外,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其形成了品牌集群的概念。“中國家電品牌如果形成集團優勢,將會對日、韓和歐洲品牌帶來更大的壓力。不過,中國家電品牌對外展示缺少品牌集群優勢,這其實對中國品牌的國際化發展不利。一個品牌的力量不能和品牌集群的力量相比。后者,更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這是一位外商的評價,或許值得中國家電企業深思。
當然,這種現象有其歷史原因,也有企業原因。好在隨著中國品牌國際化進程加快,以海爾、海信、美的、格力、TCL為代表的中國品牌有望未來三年形成國際化品牌集群的第一陣營。
以品牌集群優勢向全球展示中國品牌,這代表著一個國家整體的創新和制造能力。除此以外,家電企業之間的合作開始打破界線,從競爭走向競合也是大勢所趨。
我們有理由期待,已經進入下半場的中國家電,或攜品牌集群優勢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