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企業重塑全球家電版圖 海外市場占據戰略地位
10年前, TCL收購湯姆遜的全球彩電業務曾轟動全球,這場備受關注的國際化并購被認為是中國家電企業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標志。10年間,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化擴張步伐一直都在加快,收購、重組的浪潮此起彼伏,正在悄悄改變著全球家電市場版圖。
并購是擴展版圖有力工具
這兩年,中國家電市場日趨飽和,甚至出現下滑態勢。在國內市場占據七成份額的中國家電品牌,開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繼海爾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家電、美的擬以292億元收購德國庫卡后,其他彩電企業也不斷探索新的海外市場,擴大自己的全球版圖。
近日,TCL宣布與埃及當地最大家電業者Elaraby合作,計劃共同在埃及設立液晶電視生產線,將產品拓展至整個非洲及中東市場;隨后,創維也收購了印尼東芝TJP工廠,并成立“東南亞制造基地”,嘗試“東芝”和“創維”雙品牌運作銷售創維電視。
“目前從訂單來看,收購工廠后的第一年應該會突破百萬臺。”創維海外區域營銷總部總經理孫偉中表示,東盟10國加起來約有6億人口,相當于中國市場容量的一半,如果把東南亞市場做好,就等于做好了半個中國市場,印尼工廠如果能夠成功營運,將帶動創維在東南亞其他市場的快速發展。
這只是我國彩電品牌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個縮影,這些年我國TCL、長虹、海信、創維等彩電品牌都在國際化布局上卯足了勁,出口及海外市場占比日益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彩電品牌出口全面增長,合計出貨達505.9萬臺,年增達18.9%。在全球前十大彩電品牌中,我國海信躍居第三,其次是TCL、創維、海爾及長虹,同時,中國品牌前十大占有率高達72.8%。
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看來,與2004年TCL完成第一個大型跨國并購項目相比,我國家電企業能力已經大幅提升,而且市場環境也發生了巨變。原來我們做幾億美元的項目都感覺壓力很大,但是現在可以考慮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
在眾多家電企業并購案例中,除了東南亞、非洲及中東市場外,這些年TCL、海信、創維、海爾等家電企業也開始開拓美國、歐洲等高端市場。
海爾收購GE家電,使其在美國白電市場一舉拿下前三的位置。海信收購的夏普墨西哥彩電工廠,面向美洲地區供應彩電。創維德國高端電視品牌美茲,成為其通往歐洲的必要通道。而歐洲占長虹海外市場份額比例達到35%,2015年長虹捷克工廠也達到近100萬臺的設計產能。
歐洲每年電視需求總量約為3000多萬臺,跟中國相當,是全球三大主流電子產品消費市場。
海外市場占據戰略地位
據記者了解,在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規模的中國家電企業中,海外市場都占據著重要地位。
2015年,海外市場銷售收入占TCL集團的47%;長虹海外業務銷售規模超過100億元,并在印尼已成為中國第一家電品牌,年平均增長率30%以上。
美的海外銷售占比達40%。海爾家電海外生產海外銷售的比例,從2012年的41%上升至2015年的55%,其中2015年海爾冰箱在海外生產海外銷售的比例高達70%。
這一系列數字不難看出,海外市場銷售占比已經占據中國家電企業近一半的份額,并在營業額增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隨著日本松下、東芝、夏普等家電企業逐步撤離彩電市場,中國企業更是充當著接盤者角色,為中國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中國彩電品牌除了兼并重組外,在海外品牌建設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資源,比如TCL冠名好萊塢中國大劇院,海信成為歐洲杯成立56年來首個來自中國的贊助商,這一切都預示著中國企業在海外道路上加速前進。
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表示,現在海信全球布局已初具規模,未來海信的策略是通過全球品牌運營和核心技術提升,在國際市場形成影響力,并鞏固全球前三的位置。未來3年,海信的目標是要做到國外市場銷量大于國內市場。
隨著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資本收購,開始從過去的制造產業、整機項目,進入到技術創新行業、核心部件領域,所要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已經從過去的資本、資金考驗向政策、核心技術和貿易壁壘轉變。
比如,受歐盟貿易壁壘所限,中國彩電一直無法順利進入,一臺彩電售價也就幾百美元,再加上幾十美元的關稅和運費,這讓中國彩電產品的“性價比”優勢打了折扣。

在美國市場亦是如此。去年TCL彩電在美國市場增長很快,銷量超過100萬臺。但是中國企業在美國賣彩電贏利很難,這就是現實的差距。
從品牌建設來講,中國企業差距還是比較大。30多年前電子產品是日本的品牌好,未來中國產品一定要脫離低檔的形象,品牌建設是需要持續投入的。
對于中國彩電企業的海外擴張,技術早就不是難題,但欠缺的是品牌認可,尤其在歐美等發達地區,中國企業最初進入這些市場都是以貼牌或者代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