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正走在裂變的十字路口上。一方面因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制造業過剩的產能需要有一個痛苦的去化過程。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對優質制造業產品開始有了更高的需求。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正在行動中。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智能 家居 從2014年開始成為各大家電企業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戰略,中國家電行業的競爭,逐漸從冷冰冰的硬件比拼向“集軟件、硬件、內容、服務、運營于一體”的競爭模式轉變,各種對原有舊商業模式的“破壞式創新”行為層出不窮,并在重新構筑行業競爭格局。
同時,在剛過去的2015年,國內智能硬件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資本競相追捧,創業人才紛至沓來,各大巨頭紛紛布局智能硬件產業,打造智能產業生態圈。然而,目前國內智能硬件仍然呈現很明顯的碎片化,作為生態平臺的凝聚力遠未形成。顯然,智能硬件產業要取得突破性進展,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所有廠商,開放共享自己的能力、數據,分工協作,實現平等、互聯、開放的智能生態。
《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出臺,吹響了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號角,智能 家居 與智能硬件只是其中一個縮影,管中窺豹,因智能化、品質化的需求,而走上自我革命,涅槃重生的將是全新的中國制造業。
作為傳統產業的家電,2015年出現明顯的下降。智能化改造是無可回避的選擇。互聯網之于家電,是單向度的沖擊,還是多維度的融合,是近年來家電企業和專家共同探討的話題。
志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互聯網對家電的影響,就是太透明了,家電多少錢,一打開手機就知道,價格變得非常敏感。但我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競爭,我們做制造業的最重要的,是看能給客戶帶來什么,無論用什么方法去實現。我更愿意把互聯網看作是一個平臺,別人有別人的優勢,盡管很多東西現在都因為互聯網改變了,但無論怎么先進,一定要清楚家電業給消費者帶來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
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副總經理烏守保:我們認為互聯網不能叫沖擊,因為沖擊就有一點顛覆的味道。互聯網的確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促進,在某些方面讓我們再進步和提升。第一個是用戶至上,也就是消費者至上。以前可能我們離消費者很遠,但互聯網來了,我們不得不離消費者更近一些。第二個促進就是對產品的態度,也就是創新精神。以前產品的更新換代比較慢,三五年才換一臺家電,但現在互聯網來了,可能一年就要換兩臺,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強大的創新精神和投入。第三個方面是運營的效果。以前家電的實體店經營有代理商:一級代理、二級代理,分銷商:一級分銷、二級分銷,最終才能到達消費者手里。現在互聯網一個環節就可以直接到消費者。以上這三個方面,都是互聯網給家電帶來的改變,也是我們應該要做的。
華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藍劍:互聯網對于傳統產業的沖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互聯網對華帝的挑戰就是三個方面:一個是渠道。大家都認為互聯網就是電商,其實不是,互聯網只是一個技術,包括京東、淘寶、天貓、華帝商場,包括國美、蘇寧以及京東、阿里巴巴開設的鄉鎮門店,這些都是渠道。現在傳統的渠道,為什么感覺到很痛苦?是因為以前太舒服了。之前只有兩個渠道,企業的專賣店和國美、蘇寧,現在渠道多了,就必然導致我們終端、實體門店人流減少,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互聯網改造我們的門店。這是一個挑戰,就是渠道要擁抱互聯網。其次是產品。互聯網是一個后臺技術,本來產品是一個非常冷冰冰的東西,但通過互聯網以及后臺植入技術,可以讓產品活起來。最后是傳統管理思維也需要向信息技術管理思維轉變。我們要做O2O,這肯定是未來的方向。互聯網對于家電業的挑戰,帶來的是渠道、產品、管理三方面都要升級。
IBM大中華區電子行業總經理陳懷宇:互聯網有狹義的互聯網,有廣義的互聯網。一個消費互聯網,加上工業互聯網,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廣義互聯網,背景是客戶和企業變成雙透明。現在,客戶在購買產品之前已有很多了解,但對于企業來說,僅了解消費互聯網不夠,還應該跨越消費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以客戶為中心,接觸、感知、理解、管理、服務到最后經營。我們了解消費者是什么?能否大概描述?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東西,我們需要洞察他們。互聯網就是O2O。全渠道包括微信、大消費平臺、門店、渠道商、自建網站、手機APP等等,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消費者,但你能否給他們相同的體驗,能否用全渠道調整倉庫,讓它們得到很好的配合,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隨著工業和產業結合度的逐漸深入,所有大數據80%不是來自于消費互聯網,而是工業互聯網。我們需要研究怎么把企業的大規模數據,在生產中沉淀的數據解放出來。這是廠商必須做的。
捕捉家電“智造”新風口
需求下滑,庫存增加,所有家電企業都在試圖尋找互聯網時代的新出口。但工業4.0也好,智造2025也好,仍須從企業自我實際出發,想大跨越是沒有捷徑的。
華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藍劍:家電智能化存在一個如何落地的問題。華帝是家傳統企業,跟芯片以及一些智能廠商,包括我們自己用的一些芯片,之前沒有連接。所以我們需要走出去,有了第一步才有基礎。接下來,要根據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尋找解決方案。我們的產品在與智能廠商聯動的時候,會有海量的連接。華帝也在考慮,所有廚房終端做連接。現在所有企業都把屏幕放在冰箱上,或者嵌入在產品上,但我們認為,未來一定是中央處理器屏幕,滿足消費者在烹飪過程中的相關需求。華帝現在就在研究開發這方面的東西。
IBM大中華區電子行業總經理陳懷宇:中國制造業從2.0到4.0,中間有很多環節需要提升。所謂戰略路徑選擇,主要應該考慮三方面:一個是客戶感知。你到底把這個產品賣給誰,或者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這是客戶感知。客戶的感知和企業形象,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第二個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包括原材料等等,需要有一個清晰認識。第三個,企業的戰略市場是什么。此外值得提醒的是,還要結合企業實際,不能把工業4.0、中國制造2025放在天上去,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先做好,比如說質量檢查、產品管控過程中的庫存問題,還有財務透明的問題,這些才是跟企業直接掛鉤的,應該選擇一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著手。
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副總經理烏守保:智能制造需要算投入產出,企業經營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投入產出比,做任何投資決策都是錯的。從美的經驗來看,投資最大的就是資本化,未來投入最大的一定是在人才方面。建一個智能工廠很難,因為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攻克,但運行一個智能工廠更加難,因為需要有懂這方面的人才,既要有制造專業基礎又要有系統思維,還要懂得智能工廠運營的人才。今后在智能工廠工作的一線操作人員,可能跟現在的工作也不一樣。在中國,目前大家更喜歡談的是,自動化投了幾個機器人,談信息化就是搞兩個系統,但是實際上很少有人談人才。對我們來講,人才是未來投入更大的領域,也是更大的難點。
志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志高做智能一定會走合作的道路,但合作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做最核心也就是最難的部分,其次是合作方一定要比前人優秀,未來才可以一起走。同時人才就是企業生命,我一直認為七分管理、三分人,不同的人引導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要明白企業最終為誰服務,目標是什么,這些都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