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兩會后,“互聯網+”成為朝野上下各行各業熱議的話題,涂料行業圈子也顯得騷動不安。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涂料行業似乎又走到了一個風口上。然而,在內外交困之中,涂料行業的轉型升級也似乎不再是發展問題,而成了生死問題。
面對機遇和挑戰,在一片焦躁情緒中我們此時更需要冷靜下來思考,“新常態”條件下的涂料行業面臨著哪些日新月異的新環境,在實踐中又遇到了哪些發展問題和困境,風云激蕩之中又將會涌現哪些新的商機,而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謀篇布局、籌劃未來。
一、形勢嚴峻,不容樂觀
1、房地產呈持續下滑態勢
隨著宏觀經濟的放緩,中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十多年的繁榮后,已經開始面臨拐點式的下滑,進入后地產時代。2014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增速同比大幅下滑14%,保持兩位數負增長格局。與此同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全面下跌,而房地產庫存仍在節節攀高。對此,政府相繼出臺各種刺激手段,但是短期內難以使樓市出現類似2009年后的大幅回升情況。因此,與之唇齒相依的涂料產業也就顯得步履艱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的樓市整體雖然呈下滑態勢,但其市場結構卻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排名前十的大型房企均仍在持續增長,而中小房企的日子卻無比難過。鑒于2014年房地產的兩極分化就是涂料行業在2015年的預演,所以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知名品牌的涂料企業可能情況會好些,而一些中小型的企業或者是中低檔牌子,諸如產品沒特色、沒影響力、營銷不創新的品牌或將繼續走下坡路。
2、產能過剩
2002-2013年,伴隨房地產和地方基建的狂飆突進,中國進入一個明顯的產能擴張周期。然而,當房地產下行和地方舉債被約束時,產能開啟了去化周期。目前,涂料產業在一路高歌猛進跨越百億產能之后,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嚴重挑戰。據全國產能調查數據顯示,至2014年歲末,國內生產線已達到3500多條,總產能140億平方米,而實質產量卻只有100億平方米左右。但是,與產能的高唱凱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庫存去化速度的不容樂觀。因此,涂料行業簡單的產能擴張、轉移發展模式亟需調整,以適應宏觀經濟的“新常態”。
3、法律“緊箍咒”
今年兩會前夕,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在微信朋友圈中廣為傳播,將霧霾問題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環保開始引起全民空前的關注。2014年,各地產區開啟了極為嚴厲的環保整治,使涂企的環保危機空前嚴峻,一些企業由于無力升級改造環保設備而不得不關門歇業。
2015年1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新《環保法》開始實施,自此,環保底線將成為涂料行業不可觸碰的高壓線,企業也將不得不從被動應付轉為主動配合,乃至現在的積極投入。與此同時,新環境下勞動部門對企業勞動安全管理的重視和對勞動者安全健康的保護力度空前。此外,之前多地企業鉆法律空子能享受一些灰色的政策紅利,但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強力推進,透明公開和依法納稅無疑將增加企業的負擔。
二、跨界整合,顛覆不斷
新一輪產業革命拉開大幕,互聯網將深度參與到生產過程中去。
而由于信息互動的模式已發生改變,工廠由集中生產將向網絡協同生產轉變。信息技術使不同環節的企業間實現信息共享,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現和動態調整合作對象,整合企業間的優勢資源,在研發、制造、物流等各產業鏈環節實現全球分散化生產。于是,企業生產可以從以傳統的產品制造為核心轉向提供具有豐富內涵的產品和服務,直至為顧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從而導致互聯網企業與制造企業、生產企業與服務企業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這也意味著就涂料行業來講,誰都可能成為跨界整合者。
現在是技術和資本的聯姻成就了一個“打劫”的時代,行業與行業之間的高墻正在被夷為平地,一切都在跨界和顛覆。所以說,前車之鑒,那些轉身慢的大企業,哪怕他們是航空母艦,品牌再硬,資本再牛,恐怕也會難逃劫數,何況那些傳統行業的中小企業。套用凱文•凱利的一句話: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有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