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療大健康產業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重視,而家電企業也紛紛瞄準這一賽道,從不同維度進行了產業布局。去年年末,海爾集團斥資125億元收購血液制品龍頭上海萊士20%股份,成為實際控制人,以此進入血漿生物制品領域,提升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產業布局和競爭力。

事實上,家電企業進軍健康大產業的腳步一直沒停過,在海爾集團收購上海萊士股權以外,美的集團收購萬東醫療以及黑電企業如海信、TCL、京東方等發力“醫療顯示”業務等,都成為近年來行業特別關注的消息。
不僅中國家電聚焦醫療健康產業,國外老牌家電企業也在搶食這一大蛋糕,如飛利浦、西門子等,大多數選擇通過剝離大部分家電業務以聚焦新的主業,向大健康醫療等板塊轉型。而我國家電企業則是在堅守主業的同時,拓展多元化領域。
尋求快速成長機會
醫療行業成家電企業新“藍海”
那么,家電巨頭們為什么會選擇醫療領域呢?除了在存量市場中尋找突破外,多方因素表明醫療行業是一個坡長雪厚、前景向好的藍海領域。
目前,家電市場已高度成熟,無論是我國還是全球,家電市場規模增速趨緩,企業需要尋找更多快速成長的機會。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在2018年達到頂點,實現零售額8260億元,2019年同比下降3.6%,2020年受疫情影響同比下滑11.3%,零售額為7056億元,在2022年上半年也同比下滑了9.3%,實現零售額3389億元,顯然中國乃至全球家電市場的容量增速都在進一步趨緩。反觀醫療器械行業,近年來,國家不斷鼓勵和促進醫療器械行業創新發展,從扶持產品研發、加快產品上市、鼓勵產品采購等環節,多維度提升國產醫療器械創新能力,推動國產化進程加速。
由此可見,家電企業之所以選擇跨界布局醫療健康產業,既有政策因素驅動,也是市場發展使然。一方面,家電企業在國家鼓勵國產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中感受到醫療器械市場十足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醫療器械行業逐漸增長的市場需求和較大的成長空間,也讓家電企業看到了更多發展機會。《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0)》顯示,近年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保持高速發展。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6341億元,同比增長19.55%,增速連續6年保持在20%左右。
更何況,醫療設備的盈利率高。從盈利能力看,根據Wind數據,我國家電產品平均毛利率為33%,而醫療設備的毛利率最高能達到80%以上。
同時家電企業轉型醫療器械也有先天優勢。據海信一位醫療業務板塊的負責人介紹,首先,醫療器械巨頭尚未進入全部領域,一些細分市場仍有空白;其次,我國家電企業始終堅持自主研發,擁有技術優勢;另外,銷售網絡是其他行業難以匹敵的。
叫板國際巨頭
頭部品牌搶食高端醫療器械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由以飛利浦、GE、西門子為代表的國際巨頭企業主導,占據超過70%的市場份額。國內家電企業對醫療器械領域的布局,有望進一步推動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從市場體量而言,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根據咨詢機構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1.3萬億元左右,僅次于美國,但在全球百強醫療器械公司中,僅有兩家中國公司上榜。雖然國產醫療器械企業在體量上尚無法與國際巨頭抗衡,但在成長速度上卻很快,加之國家大力扶持國產醫療器械采購,支持醫療設備國產化,行業有望迎來時代的“上行電梯”。這無疑為中國家電企業布局醫療產業提供了信心。
據了解,目前海爾、美的、格力、海信、TCL、長虹這六家國內頭部的家電企業均進入醫療賽道,并將醫療大健康產業作為其重要的戰略部署。
在2014年左右,海信開始布局醫療產業,依托企業在屏顯示方面的優勢,切入超聲問診等領域,據海信有關人士透露,醫療板塊被視作海信內部最具未來戰略價值的板塊之一。
在以23億元入主萬東醫療后,美的在2022年又進一步參與了萬東醫療的定向增發,再度以20.62億元認購其1.62億股,持股比例增至45.46%,而這筆資金的用途披露為用于投資萬東“MRI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CT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等。2022年,萬東醫療的全年營收為11.21億元,對比美的方面43億元的投入,可謂“微薄”,但無疑美的更看重的是其未來回報。

與之類似,海爾集團旗下海爾生物醫療的主營業務是依托其超低溫制冷技術優勢,打造物聯網血液解決方案。海爾生物醫療的2022年營收僅為28.64億元,對比海爾集團2400余億元營收,如同“小巫見大巫”,但正是這種前瞻性布局,為海爾入主上海萊士奠定了業務基礎。血液方案以外,在腫瘤治療領域,海爾2019年入主了盈康生命,而盈康旗下全資子公司瑪西普自主研發的伽馬刀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為我國醫療體系抗擊腫瘤提供了“尖刀利器”。
與“紅海”博弈的家電市場不同,醫療賽道屬于“藍海”市場,而我國居民對于高質量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將持續推動醫療賽道發展。而對于家電企業而言,多領域、多航道發展已成未來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