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美國誕生了被視為智能家居最初形態的建筑“世外桃源2.0”。
在這幢房子里,地板溫度由計算機自動控制,來訪者能用觸摸板調節光線亮度、溫度和音樂。它的主人說:“在不遠的未來,沒有智能家居的住宅將不合潮流。”
但這不遠的未來,還有多遠?
據《2018中國智能家居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我國智能家居市場滲透率為4.9%,仍處于起步階段。伴隨國家近期提出“新基建”倡導,智能家居產業升級、入戶節奏亟待加速。
對于這個問題,海爾智家提出“場景生態”的解題思路:物聯網時代,技術只是工具和手段,真正的痛點在于提供契合用戶需求的優質體驗;而構建場景和生態,是關鍵點也是難點所在。
智能家居痛點不在硬件而在于體驗
2014-2018年,資本對智能家居硬件類項目趨之若鶩。而今,那些投身硬件類項目的小廠聲量漸低,只剩下那些家電大牌和科技巨頭們。
去年,“智慧屏”引發智能家居市場進一步升級——2019年5月,小米成立大家電事業部;12月,海信電器更名“海信視像”;2020年1月,TCL集團也變成了“TCL科技”。
但智能家居看似處于高光時刻,實則仍在經歷體驗一般、回購不高的過渡期。很多智能家居入局企業關注的更多是產品的互聯、智能化程度等,而忽視了用戶的場景體驗需求。
拿身邊的例子來說,現階段常見的語音控制仍屬于被動“執行命令”,只是傳統家電在控制上的優化,單純升級這類功能并不能帶來創造性的新體驗。
真正好的體驗,應該是智能家居與用戶的無感交互和全流程服務 。想象一下,把衣服放進洗衣機它就“知道”你想洗衣服,立刻識別衣物面料自選洗護模式;洗完后干衣機“意識”到你要烘干,提前根據衣物類型設定好程序;如果你喜歡晾曬,那當你從洗衣機取出衣服時,智能晾衣架會自動落下等待搭掛。
這是一段來自海爾智家“智慧陽臺”場景體驗的描述。亮點在于,這一套操作不僅“全自動”,更是“全流程”覆蓋從衣物洗護、晾曬到存儲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讓全家的智能產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全流程滿足你的任何需求,這才是消費者心目中智能家居真正融入生活時所應該具備的體驗,也是目前疏通智能家居“落地”癥結的關鍵所在。
構建場景體驗的難點在于場景生態
正如華為IoT產品線相關負責人的理解:“當有一天,智能家居能如同一個隱形的私人助理常伴身邊,隨時為我們服務,讓我們能從生活中的繁瑣解脫出來,智能家居的普及會進一步擴大。”
要做到這一切必須攻克2個難點。其一,企業首先得具備全屋全場景產品互聯互通的場景化服務能力;其二,需要建立多方合作共贏的生態機制,抱團服務。將這兩點總結起來,即“產品將被場景替代,行業將被生態覆蓋”。目前海爾智家在做的,就是這樣一種布局。
首先是構建場景的必要性,在于現階段用戶早已不滿足于單一的家電產品功能,而是需要全流程的、能解決本質訴求的打包服務。比如你買冰箱就是為了吃得健康,但如果餐具不干凈、廚房不干凈,你的需求就無法實現。所以海爾智家提供的場景解決方案中,不光有智慧冰箱,還配備了消毒柜、免清洗油煙機等產品,從食物存放、烹飪到飯后餐具消毒,提供全流程健康飲食保障。
其次是構建開放生態,才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生門”。凱文·凱利有一句名言:“所有公司都難逃一死,所有城市都近乎不朽。”因為公司的目標是做成自閉系統,本意是創造競爭力;但城市做的是一個生態系統,目的是讓所有人幸福——結合行業來看,一些企業酣于價格戰,聚焦產品硬件的升級,本意即是塑造市場競爭力。海爾智家則是構建開放平臺,吸引高端企業、優質行業加入生態圈,共創共贏,目的在于提升用戶體驗。
從用戶需求痛點出發構建場景,過程中依據用戶需求及時鏈入不同品牌、不同行業的生態服務方,海爾智家為打破智能家居落地藩籬提出了明確路徑,且通過了市場檢驗。資料顯示,位于上海的海爾智家001號體驗中心通過“賣場景”實現單店場景均價25萬元,場景化的“新零售”模式鋒芒初露;再看財報,海爾智家2019年智慧家庭生態收入48億元,增長68%,生態布局潛力持續釋放。
在《藍海戰略》中有這樣一句話:“隨著紅海競爭變得日益殘酷,管理者必須改變當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式的習慣模式,向藍海轉型。”同理,面對物聯網時代贈與的智能家居新藍海,企業也應該脫離傳統市場的硬件思維,以物聯網的“玩法”來加速這一產業真正從未來走進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