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崢嶸歲月70年,各行各業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蒸蒸日上。作為品質生活的賦能者,家電產品在新中國70年的時間里不斷創新迭代,引領和見證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一次次變遷,不斷為中國家庭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建國初期,由于物質匱乏,對于絕大多數家庭而言家電幾乎等同于“光”。在五六十年代,手電筒與電燈是中國家庭中最為常見、也是為數不多的帶電器具。通常只有天黑的時候它們才得以一展身手,以至于開燈甚至成了一件頗有儀式感的事,如今依然被不少老人所津津樂道。進入70年代,與當時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合稱為“三轉一響”的收音機,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流行起來。收音機的普及使得家電走出了“光”的范疇,不再局限于晚上使用。更重要的是,其播放音樂的功能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讓家電的娛樂屬性開始釋放。
隨后,家電開始從各個方面改變和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逐漸進入普通家庭的黑白電視。70年代末乃至整個80年代,十幾戶人家圍坐在一起看同一臺電視、同一個頻道的盛景在全國各地輪番上演,成了眾多80后童年時期最深刻的記憶。可以說,黑白電視是中國家電史上劃時代的一個品類,也被許多中國家庭視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件家用電器。

與此同時,彩電、冰箱、洗衣機在80年代快速流行,取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成為新三大件。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國制造能力的提升,這些原本十分昂貴的家電撕下奢侈品的標簽迅速進入尋常百姓家。據統計,到了1988年,我國城鎮居民平均百戶擁有電視機44臺、電冰箱28臺、洗衣機73臺。伴隨著家用電器一件件增多,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穩步提升,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間發生改變。電視的火爆直接促成了“大年三十看春晚”這一全新的春節慶祝方式,西游記和孫悟空更是成為聯系幾代人的情感全民IP;冰箱使食材和煮熟的食物在炎熱的夏季也能長時間存放;洗衣機則取代部分家務,開始讓人們得以解放雙手將時間和精力轉移到更為重要的事情上......
90年代后,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了跨國公司紛紛前來投資,家電工業開始真正進入市場競爭階段。家電產品的更新速度進一步加快、品類日益繁多,物質日趨豐富的情況下三大件成了過去時。這一時期最為典型的是空調和VCD的走紅,而廚電、廚小家電也在90年代中后期開始興起并走進家庭。與80年代相比,家電在豐富娛樂方式、替代家務勞動、改善家庭起居環境等各個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對人們生活場景及生活空間的覆蓋也越來越廣:臥室的空調、客廳的電視、廚房的冰箱和電飯煲、衛生間的洗衣機,夏天的空調、冬天的取暖器......家電已全面融入人們的家庭生活,可以說有煙火氣的地方就有家電的影子。
進入新世紀后,越來越多的家電涌入市場和普通家庭,家電產品需求逐漸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截至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擁有量分別為123.8臺、95.7臺和98臺,家電產業規模也從1978年的4.23億元發展至2017年的1.5萬億元。家電產品和品牌之間的競爭,逐漸從基礎功能向節能、智能化、交互等方向轉變。以電視為例,新世紀進入家庭的電視有顯像管電視、液晶電視、OLED電視等,屏幕尺寸越來越大、屏幕厚度越來越薄、清晰度不斷提升。另外,電視還被賦予了智能、社交的屬性,覆蓋更多使用場景,人們在視覺上享受更為高清、鮮艷和生動畫面的同時,還能通過語音控制、視頻通話等功能獲得更好玩的體驗。
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們對品質生活的需求漸成趨勢,冰箱、空調等產品在經歷了節能、變頻的競爭后,關注的焦點轉向健康和舒適性,高端化進程加快。通過技術創新,如今冰箱已可實現食材的分類精細長效保鮮,除果蔬農殘等黑科技也被植入冰箱;空調則以自清潔、無風感加持人們的高品質需求。而同為家庭中最常使用的洗衣機,也由過去的洗得干凈向洗得健康轉變,以免污設計、健康分區、護色洗、洗烘一體等覆蓋人們的衣物及穿戴設備的清洗養護。另外,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小家電和凈水機、空氣凈化器、洗碗機等新興品類近十年來也逐漸進入中國家庭,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正如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所言:現在的家電產品可以滿足消費者審美和情感需求,不再是冷冰冰的擺設。如今,智能化和高端化正使得家電變得越來越有“溫度”,越來越像家庭生活的伙伴而非機器。未來,隨著5G、AI和 IOT技術的不斷推進,智能家居時代這些在新中國壯麗70年中走入市場、走進中國家庭、陪伴幾代人成長的千萬家電們又將怎樣為人們描繪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一起期待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