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家電業正在上演“龍象共舞”,被喻為大象的印度已成為中國家電企業縱向一體化產業鏈輸出海外的首站。“中國龍”打造全球性家電品牌,印度市場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投資不是為了便宜勞動力
美的集團副總裁、美的國際總裁王建國12月10日接受第一財經電話采訪時透露,美的印度綠地(自購土地)項目選址印度馬哈拉施特邦蘇巴帕勒,當地汽車制造業集中,基礎設施、供應鏈較好。目前,該項目一期廠房已封頂,預計2020年4月全線投產。
按照規劃,該項目投產后,可實現冰箱、洗衣機、凈水器、熱水器各50萬臺,家用空調150萬臺,商用空調25萬臺,空調壓縮機450萬臺的年產能。
“這是美的壓縮機、電機首次走出中國,到海外設廠。”王建國說,印度人口多,但競爭也很激烈,對成本提出挑戰,關鍵零部件在當地生產之后,可以提高成本競爭力。
印度項目的研發配套也需做強。因為印度市場有特殊性,比如,印度有的地方經常會斷電,家電產品設計也需適應當地的用電情況;又如,印度70%~80%的人口吃素食,電器的功能也要匹配。所以,在印度銷售的家電一定是深度定制。
從勞動力成本看,王建國說,印度工人的月薪在400~500美元左右,約為中國國內工人月薪的一半,不過印度的勞動法規復雜,且人均效率不及中國國內,所以美的印度綠地項目的自動化程度較高,中國國內運用成熟的自動化生產設備都會在印度采用。
王建國強調,美的去印度投資,不是因為印度勞動力便宜,因為人工在空調的成本中只占3%~5%,美的看中的是印度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7年印度人口已達13.39億。印度經濟近年高速增長,今年印度GDP預計增長7%。
印度總理莫迪廢除了印度各個州之間不同的稅收制度,2015年之后印度逐步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并在完善外商投資政策,還不斷增加關稅,很多家電產品的進口關稅已經達到20%。
“印度市場的消費有點像中國1994、1995、1996年,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25~26歲,處于人口紅利期,人們身強力壯、追求美好生活。”王建國說,印度一年空調銷量才600萬~700萬臺,而中國一年的空調銷量已達5000萬~6000萬臺,且印度比中國熱。巨大而又差異化的市場、高關稅,是促成美的在印度大筆投資的核心原因。
據預測,2019年印度家電市場將增長6%~7%至7000億盧比(658.5億元),其中空調、冰箱、洗衣機、凈水器、熱水器的銷量預計達600萬臺、1300萬臺、800萬臺、700萬臺、400萬臺。
政策變化的風險
與美的一樣,TCL到印度也選擇了縱向產業鏈一體化方案,印度成為中國家電出海升級的范本。
TCL華星正在印度建設當地首個液晶模組項目,這也是TCL華星首個海外項目,它與TCL實業控股的彩電整機項目一起,在印度形成了一體化的縱向產業鏈。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總投資15.3億元的TCL華星印度模組項目,一期廠房預計今年12月30日封頂,計劃2020年投產。該項目包括了6條手機模組生產線和5條電視模組生產線,覆年產量分別為3000萬塊和800萬塊。
除了調集國內的工廠資源,TCL華星印度項目還把上游配套廠也邀請到當地“抱團出海”,并把當前的主流生產技術和工藝都移植到印度,比如手機模組涵蓋劉海屏、水滴屏、盲孔屏和全面屏。
“我們很多客戶,包括三星、小米在印度都有工廠,我們也一路追隨客戶,啟動了印度項目。”TCL華星高級副總裁、武漢華星總經理趙軍說,在所有海外新興市場中,印度發展最快,且印度人口總數接近中國,又以年輕人為主,加上印度政府積極推進“印度制造”,出臺了不少行業政策和關稅措施,因此TCL華星與兄弟企業要在印度發展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
趙軍說,“印度建廠的主要風險在當地政策變化上,如去年7月華星開始考慮印度項目至今,當地已就關稅、企業所得稅做了好幾次調整。”
此外,印度員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本土化運營很重要。華星印度項目初期,中方人員有110~120人,后續會逐漸培養印度的技術管理人員。未來3至5年,華星印度將形成3000人左右的企業規模,其中中方人員僅占10個左右,部分中層和基層干部會以印度人為主,由印度員工主要負責日常管理。雖然印度工廠還沒正式生產運營,但華星今年已招募了90多個印度大學生,到中國的武漢、深圳接受培訓。今后印度項目將通過本地化運營,來縮小兩國文化溝通的差異。
美的印度項目也積極推動本土化。王建國透露,之前美的在印度業務運營已有10多年,并已設有工廠,一年的營收規模約2億~3億美元,中國外派員工只有5~6個,未來美的印度新項目還是以本地團隊管理為主,中國外派員工在研發、工藝上給予支持。因為印度的銷售體系復雜,要在印度做好家電銷售,熟悉本土文化、當地人脈的印度人才成為關鍵。
產業配套與中國不具備可比性
不只美的、TCL華星、海爾,華為、中興、OPPO、vivo、小米、中聯重工、比亞迪等中國企業都已進入印度市場。未來,印度的經濟總量將達到10萬億美元。印度已是全球第三大彩電市場和第二大手機市場,還是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國,而中國則成為印度最大的直接投資來源國之一。
“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25萬億美元。”印度投資署中國處高級投資專家拉賈·辛格·庫拉納今年3月在深圳推介“新印度”時說,印度65%的人口是年輕人,平均年齡29歲,過去四個財政年度,印度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已達到2410億美元。
除了不遺余力的招商,印度對于制造業,尤其是電子業,有著自己清晰的產業規劃和引進步驟。
據印度投資署電子處投資專家拉加夫·古普塔介紹,未來五年,印度的電子設計與制造產業產值將持續增加,到2025年的產值將達到4000億美元。這里不只適合生產,還適合研發。三星、英特爾均已在印度設立了研發中心,蘋果、亞馬遜、谷歌和優步也計劃在印度建設研發基地。
印度針對電視、手機有分階段制造計劃,特別是手機,由易到難,逐步引進完善產業鏈。拉加夫·古普塔說,2016~2017年,充電器、電池組、有線耳機;2017~2018年,麥克風和聽筒、鍵盤等;2017~2018年,相機模塊、連接器;2019~2020年,顯示組件、觸摸屏/蓋板玻璃片組件等。
王建國認為,“印度制造”與“中國制造”相比還有距離,中國制造正在轉型升級,向技術創新、高端產品轉型,逐步放棄一些低端產品生產;而印度制造更多是與東南亞制造競爭。
在趙軍看來,中國制造與印度制造最大的差別在于,中國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備、齊全的產業鏈,印度的產業鏈主要集中在后端,對于低端人工密集型的組裝行業有優勢,但它的產業配套跟中國還不具備可比性,要搭建成熟的產業鏈體系還需要時間。
其次,勞動力素質差異大,主要體現在員工和工程師的素質上,印度大學生接受英式教育,基本素質不錯,但缺乏系統的工業化訓練,這是當地人才的短板。
有意思的是,隨著印度制造的崛起,中國對印度部分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的出口急劇下降,而上游集成電路的出口則快速上升。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1~9月,中國對印度手機、彩電、洗衣機、空調的出口額分別同比減少67.5%、22.2%、29.3%、53.1%;而中國對印度的集成電路出口增長明顯,自2018年一季度開始放量,今年8月出口額達到2.7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