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已經從最初燈泡的一般應用發展到規模化、系統化、集成化與智能化的科學應用;現代照明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社會化,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的民生產業。照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不可或缺,并成為社會繁榮、進步的象征。但是,現代照明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要塑造照明的“靈魂”。
一、何為照明的“靈魂”?
無論照明電器與照明技術如何發展,或發展到更高級的智能化水平,其根本目的只有一個:照亮生活與工作的空間。這就決定了照明的靈魂必須是為“人”服務。
照明行業資深設計師姚夢明對此有著精彩的詮釋:“以人為本,智能互聯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和中國照明設計未來的走向。光環境已經成為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我們需要用更好的照明設計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以人為本、創造健康的光環境就是照明的“靈魂”。
然而,在我們隨處可見的樓堂館所等大面積的照明工程中,缺少靈魂的、缺少人性化的照明大量存在,如近年來一些地方過分追求“亮”,已成為一些照明工程的通病,其造成的結果必然是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影響自然界動植物的節律,或浪費電能等公共資源。這樣的照明也必然面臨淘汰或更新!
二、誰來賦予照明的“靈魂”?
誰來賦予照明的“靈魂”?這無疑是照明設計師思考與肩負的重任。可謂使命光榮,任務艱巨。
為何提出這個命題?因為目前中國的照明設計存在不少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如照明設計與環境不和諧,燈光太亮,成為光污染源;照明設計師自身專業與藝術修養欠缺,不能勝任設計;也有的設計師被業主搞得暈頭轉向,無奈地改變設計初衷,甚至放棄原設計,接受所謂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設計方案;因為商業、預算等原因改變創意,設計理念不清或難以體現在照明設計中等等。產生這些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設計師水平參差不齊,有設計師與業主的矛盾,有來自不同方面的橫加干預,有同行的不正當競爭,更有理論含混等。說到底是對照明工程或燈光裝飾工程社會功能的認知不同與需求水平的高低不一造成的。
如何使中國的照明工程、或稱燈光裝飾工程從設計、施工到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新境界,為照明賦予“靈魂”,使其科學、可持續的發展,這是社會的期待,也是照明技術與應用發展的趨勢。
致力于在中國大陸市場深耕細作的飛利浦照明在照明工程設計與照明設計師培養方面一直在腳踏實地工作著,凸顯其意義深遠的戰略決策。
實際上,早在2013年4月,飛利浦照明就創立了“精銳設計師成長計劃”,這是飛利浦照明近年來打造的跨專業的國際交流平臺,匯聚新一代設計精英共同成長的一項有益嘗試。今年6月6日,飛利浦照明在上海啟動了2017年度“精銳設計師成長計劃”。在2017年的計劃中,飛利浦照明旨在打造設計師知識共享平臺,提升中國室內外照明設計發展水平。飛利浦照明在今年會專注于激發跨界創新和可持續設計思維的系列活動,目的是用燈光重塑城市,讓人與環境、健康與自然、城市與未來和諧共生。
這幾年來,中國的照明產業正處于轉型期,上市公司不斷增加,企業實力大增,兼并整合能力空前強大。飛利浦、歐司朗、美國通用照明等大公司紛紛調整公司的產業布局與結構,基本是退出制造業甚至部分研發領域,保留品牌與渠道,為的是輕裝上陣,分享更大的市場蛋糕。
在這個過程中,不管采用或創新何種模式,照明設計師在用戶與產品之間發揮著如同排球一傳手與二傳手兼有的技術整合、協調關系與“直取”市場的作用,是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核心,是處于承前啟后、開拓創新的樞紐地位。凸顯照明設計師的“獨特”的地位與作用。
正是基于照明設計師這種獨特的作用,飛利浦照明在2017的“精銳設計師成長計劃”,以“銳見·飛越”主題,繼續強化“知識共享”的理念,打造線上“飛利浦照明精銳設計師學院”,為不斷成長的年輕設計師,創造一個匯聚和學習深造的多功能網絡平臺。同時,豐富的線下活動貫穿全年:“計劃”將邀請設計師們參加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大中華區峰會;與各地的照明、建筑、地產公司進行面對面交流;參觀飛利浦照明成都照明應用中心等,用多樣化的形式不斷學習與提升,持續發展,自我突破。可以想象,經過飛利浦照明精英計劃深造的設計師將會產生怎樣的創造力,將給中國的照明設計領域帶來怎樣的沖擊波!
姚夢明表示,“作為擁有超過125年創新史的照明行業專家,飛利浦照明將踐行推動中國照明設計事業發展的強烈使命感,攜手國內外行業精英為中國的精銳設計師群體,打造一個溝通交流和相互學習的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是單向的知識傳播,更是雙向的互動提升,實踐光的真正價值。”
飛利浦“精銳設計師成長計劃” 的系列活動所蘊含的理念代表了現代照明的發展趨勢,對中國大陸的照明設計理念與照明設計水平的提升將產生獨特的、重要的影響。
三、中國照明設計靈魂何在?
中國照明工程設計的專業化起源于建國50周年大慶,1998年之前幾乎沒有專業的照明設計工作者,照明設計的工作是由建筑電器工程師兼做的。為慶祝建國50周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開始實施景觀亮化工程,照明設計師從無到有,可謂應運而生。
中國各地照明“亮化”工程的發展猶如一夜春風梨花開,樓宇亮化、園林亮化、古建亮化、橋梁亮化、商業街區亮化,河岸亮化與大型音樂燈光噴泉等等,五彩繽紛、眼花繚亂。特別是我國近十幾年來,照明工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照明設計師已成為照明業具有龍頭作用的重要領域。
大量城市“亮化”工程、政府項目等的催生了照明設計師行業化,特別是在2007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設立照明設計師職業工種,自2008 年開始,中國照明學會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授權和指導下,在全國開展照明設計師的培訓和認定工作,使照明設計師在中國迅速形成一個專業群體,使中國的各類夜景燈光裝飾水平不斷提升。據悉,目前中國大陸經過培訓,獲得證書的高級照明設計師843名,中級1750名。他們已成為中國照明設計的中堅力量。
在中國特色的照明市場環境中涌現出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國際化照明設計師,越來越多的照明工程設計與設計師獲得國內外大獎。2009年,鄭見偉的建筑燈光作品“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下沉花園七號院”獲得了北美照明學會(IES)頒發的夜景照明設計世界唯一最高獎——保羅沃特拜里獎,使他成為首位問鼎世界級照明設計獎的中國燈光設計師。2014年,鄭見偉的作品“武漢漢街萬達廣場”又獲得被譽為照明界奧斯卡的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頒發的卓越獎。2016年5月,許東亮的燈光作品,中國哈爾濱大劇院照明設計,獲得第34屆IALD國際照明設計獎——光輝獎。還有不少的優秀照明設計獲得中國照明學會頒發的中國照明界國家級專業獎——中照照明獎。表明中國照明設計師在理念與實踐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的現代照明產業正處在一個轉型發展期,市場的形態發生變化,設計師隊伍也在優勝劣汰,同時大型場館對照明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照明進入規模化,集成化與智能化控制階段。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也對照明設計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僅僅懂得照明電器,懂得一般照明技術已遠遠不夠。不僅要懂得不同的風格、特點和潮流,還要懂得智能控制,懂得區域性文化。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也將照明設計師推向了國際市場。
高級照明設計師許東亮認為,要成為一名真正的照明設計師,首先要具有作為一名設計師的素養,要能夠理解環境、理解建筑及室內外空間,掌握空間構成方式與材料的性能特點,從而恰當地用光表現載體和空間。因此,經過建筑學、城市設計、環境藝術、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等方面專業學習的人是比較具有基礎條件的。如何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把適當的光通過適當的器具控制傳遞出去,達到某種功能的或景觀的目的,這里又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如光學的知識、光控制方向的知識、電氣控制原理方面的知識等,這些是作為照明設計者所應具備的基礎條件。
著名照明設計師鄭見偉談到設計風格時認為,盲目崇拜西方設計和簡單強調中國元素都是不自信的表現。他一直在自己的項目中嘗試著用光在東方智慧和美學傳統,與現代科技和西方設計間尋求一種和諧的共生之道。
據了解,有些照明設計師根據照明設計發展的趨勢已經提出做減法的概念,但是更多的設計師還是在做加法。設計師的理念,整體的素質,決定著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照明水平。在節能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指引下,照明設計師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四、融合鑄就照明的靈魂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照明產品的制造與應用方式正在發生著變革。照明設計師在這場變革中已經逐漸成為主角。照明設計的“靈魂”來源于設計師的理念與經驗,照明設計師在今后的照明工程中起著某種決定性的作用。
飛利浦精銳設計師計劃對中國照明設計師整體素質的提升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飛利浦照明擁有照明產品設計與照明工程設計方面國際化的、雄厚的培訓資源,可與中國大陸照明設計師培訓機構共享資源,全面提升設計水平,合作共贏,亦可共同進行國際化照明設計大師的培訓。如果一大批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互聯互通、智能照明技術的設計師活躍在重大照明工程項目中,就可以積極地促進全球照明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