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手筆收購美國本土家電制造商GEA之后,豪氣干云的海爾或許又要開啟“買買買”的模式。

8月6日晚間,制冷壓縮機生產企業海立股份發布《重大事項繼續停牌公告》稱,其控股股東上海電氣擬以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其所持有海立股份的全部股權。業內有消息稱,接盤者或是來自空調行業第一梯隊、至今仍沒有自己壓縮機工廠的海爾。
控股股東擬轉讓海立股權
海立股份股票在7月31日開市其就宣布緊急停牌,當天晚間海立股份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上海電氣“正在籌劃與公司相關的重大事項,該事項尚待討論研究,具有不確定性。”
至于重大事項的內容,海立股份在8月6日晚間發布的繼續停牌公告中給出了答案:8月4日,海立股份接到上海電氣通知,后者擬以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其所持有海立股份的全部股份共計175128920股,占海立股份總股本的20.22%。
《每日經濟新聞》在報道中稱,上海電氣轉讓所持有的海立股份股權,乃是其加快推進國企改革的一項舉措。如果按海立股份停牌時9.94元的股價計算,上海電氣所持海立股份的市值約為17.4億元。

《蒙特利爾議定書》多邊基金秘書處官員參觀海立產品展廳
根據海立股份官方網站資料顯示,海立股份是全球領先的空調壓縮機、電機及驅動控制、以及冷暖關聯產品研發制造商,旗下共有9家企業,形成了“壓縮機、電機、驅動控制、冷暖關聯”四大關聯產業板塊業務,產品遍及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海立股份的主營業務為空調壓縮機,年產能2000萬臺,占有全球1/7的市場份額,海立股份已在上海、南昌、綿陽、印度4地建立了5個世界級綠色工廠,并在中國、歐洲、印度、日本、美國等地設立了7個技術服務中心。

《蒙特利爾議定書》多邊基金秘書處官員參觀海立空調壓縮機生產線
根據海立股份發布的2016年度業績報告顯示,2016年海立股份實現營業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25.2%;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利潤為1.8億元,同比增長157.4%。2016年全年,海立股份實現空調壓縮機銷售1700萬臺,同比增長12.9%,在非自配套市場份額占比30.2%,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海爾最有可能成為接盤俠?
去年年中以來,我國空調內銷市場一改此前的低迷狀態,市場銷售持續火爆。進入2017年,空調市場更是火得一塌糊涂。產業在線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6月我國家用空調生產1391.2萬臺,同比增長44.8%,銷售1413.47萬臺,同比增長41.4%。尤其是內銷市場,在高溫天氣的利好下,6月份空調出貨量達到955.44萬臺,同比增長66.8%。
空調市場爆發性增長,使得一時間“洛陽紙貴”,壓縮機幾乎成了各家空調企業爭搶的稀缺資源。產業在線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旋轉壓縮機行業生產1737.6萬臺,同比增長36.5%,環比增長1.8%,再度刷新生產記錄;6月旋轉壓縮機總銷量高達1822.2萬臺,同比增長41.4%,環比增長3.1%。
在海立股份發布停牌公告后,業內有消息稱,海爾或有意接盤上海電氣轉讓的海立股份股權。
對此,記者向海立方面求證,海立股份一名高管表示,“要轉讓應該是確定的,但受讓方的變數很多。”當記者問及上海電氣要出售海立股份股權是否意味著要剝離非核心業務和資產,該高管表示,“也許是可以這么理解吧。”與此同時,他也強調,“海立的壓縮機設計、開發技術還是領先的。”
青島海爾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對此事并不知情。
在奧維云網助理總裁張彥斌看來,海爾“極有可能”接手上海電氣轉讓的海立股權。“目前國內幾個大的空調企業都有自己的壓縮機配套工廠,格力有凌達,美的有GMCC,TCL有瑞智,格蘭仕、志高也有自己的壓縮機生產線,但海爾(空調)做這么大的規模,沒有自己的壓縮機,現在是非常被動的。
目前,我國空調壓縮機行業自配套銷量占比在持續提升。根據產業在線統計及海立調查綜合分析數據,2016年我國轉子式壓縮機行業銷量13577萬臺,較2015年同比增長12.1%,其中自配套銷量占行業銷量比例上升到61.1%;非自配套銷量占行業銷量比例下降到38.9%。
“海爾空調在旺季有時候上不了量,就是因為到了旺季人家不給海爾壓縮機,壓縮機拿不到貨,所以海爾要改變這個現狀,上海電氣要轉讓海立的股份,海爾接手的可能性非常大,海爾可以通過入主海立完善自身的空調產業鏈。”張彥斌說,對于上海電氣來說,壓縮機與其主營業務的互補性、協同性不強,僅僅是為別人做配套,因此如果此時可以賣個好價錢,上海電氣可以進一步聚焦主業,并用這部分資金發展與主業關聯度高的產業。
與此同時,張彥斌認為,如果海爾入主海立,對于海立而言也將大有裨益,海立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出貨基地,同時還可以背靠海爾,與其形成產研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