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筆者接連接到了P君和G君的電話,電話的內容出奇的一致,都是咨詢今年空調市場的競爭特點和市場狀況,而致電筆者的緣由也基本相同,他們即將重新投身于空調行業。在國內空調市場,他們倆有著豐富的營銷管理經驗的沉淀,都在不同的企業、品牌執掌過全國市場的營銷工作,由于市場變動和企業調整的原因,他們離開空調行業有一些時日,而現在,重回空調行業成為了他們共同的事業方向。
對空調行業這么多年以來形成的一種情結是他們回歸的一個原因,更為重要的是,過去一年國內外空調市場呈現出的爆發性增長行情,吸引了外部資源的涌入,才給他們提供了施展自身營銷才華的空間。
自進入2017冷凍年度之后,絕大部分空調企業的出貨就沒有停止過增長的步伐,而且這種增長是寬幅增長,截止5月底時,國內市場的空調產品出貨量增幅超過了55%,旺季市場還沒有到來,出貨層面卻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斷貨現象。大量的空調企業都沒有能夠準確預判今年的行情,致使之前的零部件采購無法滿足當下火熱的市場。除此之外,許多工廠的產能也難以應對當下供不應求的局面,所以,產能擴展就成了相當一部分企業的選擇,而火熱的市場態勢也給外部資本對空調行業的進入提供了新的機會。
事實上,產能的結構性緊張早在去年旺季出現井噴行情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也因此,今年4月底青島海爾的年報中就提到,海爾計劃新增1500萬臺產能。無獨有偶的是,就在6月10日奧克斯空調“明系列”產品的發布活動上,筆者獲悉,今年年初奧克斯空調就已經計劃投入23億元建設智能化工廠,到本年年底時可以實現投產,屆時新增產能700萬臺。而就在前不久,筆者在拜訪康佳白電事業部總經理于海的時候,他明確提出,康佳不排除通過資本收購、并購的方式在家用空調產品上實現自主式生產。
當然,與上述幾個品牌所不同的是,大量的外部資本可能會通過輕資產的運作模式進入空調市場。空調產品的制造基地建設,初投資成本普遍較高,盡管國內空調市場的寡頭競爭格局已經非常穩定,但從現有的競爭態勢和市場環境看,依然有著豐富的外部機會。
不得不承認,空調產業的主導品牌給整個行業塑造了一個較為優越的生存環境,普遍較高的產品定價給后續品牌留存了富足的盈利空間,格力電器的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凈利率超過了10個點。
空調市場每年度龐大的需求是資本覬覦的一個方面,而電商平臺的高速發展和互聯網元素的涌現,讓商業模式的重構有了一定的條件,這使得新生品牌的渠道通路得到了擴展。不僅僅如此,相較于以往以區域代理為主導的線下傳統渠道體系,目前空調行業商業平臺進入、擴張成本更低,工廠與消費用戶的之間距離更短,新進入品牌在通路構建上的騰挪余地更大。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無論是淘寶還是京東,分別是村淘和京東幫為依托,對線下渠道進行了大規模的滲透,在三四級市場包括五級市場進行密集布點,他們各自的擴張還處于一個膨脹周期,這也給品牌創造出了一個龐大的線下流通體系。
資本總是逐利的,只是,即便是出現大量的品牌進入,現有的品牌競爭格局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不斷有新的品牌出現,也恰恰說明了空調行業有著適宜的生存發展土壤。(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