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家電產品不斷的更新換代,市場上廢舊家電日益增多。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年需要報廢的家電總量在2000萬臺以上,其中電冰箱約為400萬臺以上、洗衣機約為500萬臺以上、電視機約為500萬臺以上,再加上其他廚衛電器設備,每年報廢的家電數量驚人。
當前,我國廢舊家電回收渠道仍是以第三方回收商為主,占全部回收量的90%以上。在暴利的驅使下,電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開花。而被企業正規回收以及參與國家“以舊換新”而回收的家電,數量少之又少。
無獨有偶,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26.10億元,撥付47.14億元,處理基金征收使用之間的基金赤字超過了20億元,可見基金收支缺口之大。另外,煩瑣長期的處理基金發放過程顯著降低了補貼的使用效率,也導致企業稅負過重。根據調查,處理企業常常12~18個月后才能領到電子廢物處理的補貼。
據悉,2016年,獲得補貼資質的109家處理企業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實際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僅有7500萬臺左右。單純靠政府補貼、政策調控為企業保駕護航,顯然已不現實。
為何廢舊家電通過正規渠道回收僅占兩成?為何個體商戶回收渠道如此走俏?事實上,相對于正規渠道而言,個體商戶上門拆解、搬走、簡單快捷、效率高。其中,廢舊家電正規回收渠道難尋、民眾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回收成本低等原因也是關鍵因素。
在如此龐大的市場存量下,行業需在完善行業制度法規的同時,給予正規回收拆解企業相應的政策、資金支持,加強對非法企業和游擊隊的監管,進行安全質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