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十來年,許多都市年輕人在居住上經歷了變遷。
從父母家也許樸素但往往夠大的房子,到北上廣深突然昂貴和局促的小屋。
從各種原因造成的湊合,到“房子也許是租的但生活不是”的品質宣言。
很難說種種自我覺醒不是新一波的隨波逐流,
但如果它讓你喜歡自己和生活多一點,那也許正是我們所試圖追尋和呈現的。
【TOPYS】青山周平采訪
請不起設計師,用得起設計思維。
普通居家和建筑師發生關聯的機會,沒有《夢想改造家》里那么多
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青山周平都是因為《夢想改造家》節目,老胡同改造成極簡風格令人印象深刻,而“日本霍建華”的顏值也讓他在才華之外多了一個記憶點。


青山周平的胡同改造作品
雖然不能籠統把電視節目和做秀劃等號,但很顯然,普通人 家居 和設計師、特別是著名設計師發生關聯的可能性并不大。用青山的話來說,設計師服務的往往都是企業、政府或有錢人——這些金字塔頂端百分之一的人群。回到現實,多數人住的是開發商批量建設、統一裝修的住宅,不同的需求,同樣的解決方案。
正是這種落差,讓《夢想改造家》之類的 家裝 改造項目給人們帶來巨大沖擊,“原來我的房子可以變成這樣”。
但設計師可以幫到的地方仍不少
住宅設計是一個辛苦而費時的工作,自然不便宜。但對于普通人來說,“偷師”的機會仍然很多,青山有一些tips給你。
首先,多關注建筑師的 家居 設計產品,它們常用于批量提供 家居 解決方案。很多建筑師都有設計家具的愛好,他們的知識結構往往也給 家居 設計帶來不同氣質,并輸入了獨特的 家居 理念。例如擅長收納的青山,就會重點設計擅長收納的家具,這些家具自然也成為一個個關于收納的解決方案,走進更多人家里。

收納家具的設計
此外,多關注專業人士對于 家居 設計的觀念和方法。無論真人秀還是各種演講,人們都可以更多知道、看到有哪些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那些改造案例更可以成為大家改建的參考。
說到底,普通人的美好 家居 環境靠自己,但也并非孤立無援。
共享空間比你想的更有空間
要記得共享真正的核心是快樂
說到共享經濟這個熱門話題,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共享辦公,但對青山來說,這些共享“太重視經濟方面”,共享真正的核心應該是快樂,“因為是共‘享’嘛,享受。”
覺得共享和人們的利己心理相沖突?喜歡研究歷史的青山發現,從人類歷史長河來看,私有觀念出現的時間并不長,“所以可以懷疑這種現象。幾年前我們也沒有想過有一天可以不帶錢包出門,人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一向很強。”

關于共享,還有一個隱憂也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青山周平住的北京胡同,鄰居阿姨每天早上總是順手把他的院子也打掃了,但住公寓樓的人從來不會突然去打掃大堂,在青山看來這是設計的問題——公寓的設計讓人明顯產生:門里=“我的空間”,門外=“和我沒關系”,這樣的分別心。而住在全新設計、強調共享的公寓里,人的行為也許也會改變。胡同的居住經驗給了青山很多啟發,他不但研究胡同的生活模式,并試圖將這個扁平的事物“立起來”,應用到高層公寓住宅中,把私密的空間稍微縮小,多穿插一些公共空間。
而不管怎么設計,青山指出其中要點之一就是控制規模,即使是大體量的開發,也要切割成小塊。確實,太大規模總是給人距離感,而非歸屬感。
留意一些新共享空間的萌芽
北京有一個東四共享際,一棟樓涵蓋了共享住宅、共享辦公以及商業,對于剛創業又追求品質感的年輕人,似乎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解決方案了 。
而前不久回了一趟東京的青山也發現,日本也像越來越多的國家一樣,把私密空間縮小、公共空間做大,比如他住的酒店,房間很小、沒有桌子,樓上的公共空間則有舒適的大桌子和酒吧,也有好氛圍。恍惚似乎回到了十年前的“大客廳小臥室” 家居 格局,對于熱衷社交氛圍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選項。


充滿共享精神的酒店設計
書店則是另一個隨處可見、接近完美、卻也容易被忽視的共享空間。它免費,老少咸宜,不知道去哪兒的時候,去書店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青山的小洞察偷偷送給你:“現在不用說話的空間越來越受歡迎,我們的交流都通過微信電話聊完了,見面其實已經沒有什么好聊的,所以電影院也好書店也好,沒有必要說話的空間,我覺得在城市中越來越被重視。”
難題?交給技術
如果大家十足做到把共享空間當成自己的空間,也會帶來一些難題。回憶一下大學宿舍,你就不難理解,你想看書,邊上有人在high,趕時間洗漱出門,洗手間里一直有人……
關于這些細節,設計師說,交給科技解決吧。例如聲音問題燈光亮度問題,可以通過設置亮度、溫度、噪音感應器來解決,哪個衛生間可用也很容易通過手機APP來查看。
看來,除了設計,技術確實會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最大助攻,它能清除人們對于共享很大一部分的心理障礙和實際難題。
不過最難的,可能是和陌生人一起泡澡
青山覺得公共共享空間中,兩個地方最為重要——一是吃飯做飯的地方,另一個則是泡澡的地方。雖然我們覺得中國人特別是南方,并不習慣這種“坦誠”相對,但青山認為來到澡堂就只是一個純粹的人,脫掉衣服就是脫掉各種標簽,在里面交流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日本除了茶道、花道,最近開始提到湯道,讓他覺得很有意思。這也被他用在最近做的蘇州舊宅改造項目,和云南的酒店項目中。



蘇州有熊文旅,青山周平在設計中融入了公共浴池概念。
像設計師一樣終身學習
如何學習,一直是創作人最關心的問題,也理應是所有無法做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人關注的問題。
電動車是個好工具
雖然電動車聽上去似乎不那么文藝小清新,但青山對此有獨特見解:“北京都是胡同,電動車是最適合觀察這座城市的工具,太快就沒有辦法看細節,太慢沒有辦法看總體,所以每天上下班我都會選電動車去走不同的路,看到城市不同的場景。”

去到其他城市,他也盡量選擇汽車到不了的地方,因為這種地方會“保留很多有意思的空間”。在青山看來,汽車讓不同的城市慢慢變成同一個風格,同一個尺寸,所以在這點上,他選擇成為一個盡量回避汽車的“訥德分子”。
向歷史學習
和許多人一樣,歷史也是青山重要的學習對象。青山一直保留著做表格的習慣,在書里看到有意思的東西,思考的東西,項目里的東西,從最開始開天辟地,一直到最近幾年,所有發生的事情青山都記錄在這張表格里面,這也成為了他的靈感大數據。

青山周平做知識積累的一張表
“我們大概是在哪里,我們現在大概是往什么方向走,這個表格給我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