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對于很多家電廠商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過去30多年來中國家電每一次升級迭代,都離不開資本的助力;陌生的是,對于很多家電廠商來說,現在融資渠道真是四面開花。資本力量在中國家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進入2016年以來,眾多家電廠商正在經歷一場因為資本而引發痛并快樂經歷。
資本正在幫助中國家電廠商,在全球市場上掀起一輪新的發展擴張、轉型變革熱潮。其中,以海爾、美的、格力、TCL、海信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家電巨頭,正在展開一輪海外并購、投資建廠、戰略布局。
單就資本并購來看,先是海爾以55.8億美元完成對美國GE家電業務的收購,此后美的集團514億日元收購東芝白電、37億歐元收購德國庫卡,以及交易中的意大利Clivet。隨后,則是TCL多媒體在巴西投資,與當地家電龍頭企業SEMP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最后,則是格力電器計劃以130億元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汽車公司。
僅僅這幾家行業巨頭,其在今年以來的全球家電市場上就攪動了一場涉及金額800多億元的投資熱潮。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企業所運用的資本并非公司自有資金,更不是銀行借貸。其中海爾收購GE的資金中六成來自海外銀行融資,而美的為收購庫存則直接在海外發行企業債券,格力收購銀隆則是直接在股市上定向增發募資。
如果算上海外建廠和經營擴張,那中國企業的隊伍和動作就更為龐大。長虹在捷克建立海外研發中心,TCL則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在波蘭建立海外工廠,海爾更是投入數千萬美金擴建美國工廠,美的則投資一千萬美金建立美國研發中心。海信為了拓展歐美市場,今年更是投入數億元贊助歐洲杯足球賽。
同樣從去年開始,包括TCL、長虹、海信在內的一大批中國家電企業,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和項目,展開新一輪的全球化并購。長虹曾參與競購意大利家電巨頭意黛喜,而海信則于去年買下了夏普北美業務。
TCL更是海外收購的老手,如今雖然鮮見海外并購,但近年來卻一直加大對海外市場的自主品牌經營和投入,并采取自主和合資等多種途徑謀求穩扎穩打擴張。
在短短一年多時間,一大批中國家電企業頻頻亮劍海外市場,或直接投資建廠建立研發中心,或者直接海外并購,或者是合資合作,最大的動力更是來自于資本的力量。或許說,更為多元化的融資平臺和更低的融資成本。
今年以來,長虹相繼建立三只產業基金,用于推動企業對于一些創新項目的投資和收購。而TCL相繼與紫光集團、長江基金等合作建立多支規模達100億元的產業基金。
可以說,在當前家電產業發展和升級過程中,特別是家電廠商的整體轉型,探索新模式、新紅利的過程中,資本正在承擔起"牽一發而動全身"中紐神經作用。
不少家電企業負責人就指出,"過去我們要投資,要并購,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短時間內從哪里獲得一大筆資金,單靠自有資金和銀行借貸顯然不現實,現在通過產業基金、海外融資發債等途徑,就擁有更多機會。"
如果將中國家電產業最近30年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前15年家電廠商享受到的是最廉價勞動力紅利,不斷以便宜、低價征服中國及全球家電市場;后15年,家電廠商享受到的則廉價技術人員紅利,快速推動中國從模仿借鑒向自主創新的彎道超車。
眼下,中國家電廠商正在開啟的一個全新15年,則將享受到廉價資本的紅利。當前,與歐美日韓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擁有更強大的發展活力,短時間內則具備整合更多資本的號召力,這也是當前中國與洋品牌在全球家電產業一較高低的最大資本和底氣。
毫不夸張地說,資本已成為當前很多家電廠商轉型升級的重要工具,還成為不少家電廠商實施市場洗牌的重要手段,更是不少家電廠商謀求新一輪全球化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