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被譽為“新文人空間”的璞睿生活藝術館為《百鳥朝鳳》電影接力,開展免費贈票活動。該活動吸引了近百名觀眾參與,著名品茶師、文藝界名流、國外友人等也慕名參加觀影活動。
為的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傳承
早在前段時間,康耐登董事長劉永康就在朋友圈發起了“為《百年朝鳳》接力”的活動,還在微信群中派發紅包,“希望有識之士為百鳥朝鳳接力,每個人都站出來為傳統文化站臺,用一餐飯的費用請身邊的朋友及員工去看這部電影。”
不免引來疑惑:做實木的劉永康為什么要去接力《百鳥朝鳳》?究竟暗藏了哪些玄機。僅僅是個人情懷?還是借勢營銷?又或將有什么大動作?
對此,康耐登董事長劉永康表示:
“每位中國人都有責任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并付諸實際行動,在浮華的世界體會和傳遞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一個幾乎被奉為最高精神指標的詞匯,要如何領會?
《百鳥朝鳳》,取材于中國老一代的民俗文化——嗩吶,從曾經德高望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到如今的消弭凋零,側面展示了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遷,更多的是兩代嗩吶匠人堅守信念的難能可貴,而這,也是《百鳥朝鳳》所要表達的中心——難得的匠人精神和對文化的堅持傳承。
歸落到家具企業的匠心,又要怎么做?
家具制造 需匠心回歸
家具行業,一個從工業發展來說才三十多年的行當,其實是中國的老行當。古代的中國極為重視物件的技藝,精工細藝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匠”一詞,在漢語之中表達的就是一種巧妙的心思。數千年的民間工藝,審美傾向,精神氣韻,構成了中國人的匠心與匠氣。
木匠,就是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行業,從”班門弄斧”一詞就可以看出中國木匠這一行的悠久歷史,甚至可以說是東方美學由內而外匠心的典范。木匠師傅每每制造一個產品,都需要通過手、心、眼與家具對話,將內心的情感以特有的語言與工法深深映照在家具物件中,每一件作品都浸含著木匠的情懷與功夫。
然而隨著近兩百年的歷史洗禮,中國制造在這個工業化、快速化的世道開始淪陷了。為了追求更高效率與批量化的生產,耗時長、花費高的老手藝和木匠師傅慢慢被請離了廠房,逐漸又退出人們的視野,甚至,接近消亡。
都是老手藝,都得傳承
這也是劉永康為宣揚傳統文化的《百鳥朝鳳》號召票房的最重要因素。身為家具人,劉永康深感老手藝消逝的痛苦,所以對于劉永康來說,傳承文化的意義遠遠大于企業宣傳的目的。
劉永康本人十分尊重中華傳統文化,當初大力推出紅木品牌璞睿時,外界議論紛紛,問其初衷,劉永康則表示企業已經成長到了穩健發展的階段,這個時候的他和康耐登都有必要為傳統文化做出一點事情了,璞睿就是這個念頭的產物。
不曾想,算得上劉永康個人愛好和情懷的璞睿,又引來了市場的新一輪紅木浪潮,這對劉永康和康耐登來說,是始料未及卻又是情理之中的。由于是現代社會環境下的紅木品牌,璞睿既擁有傳統家具的內蘊與質地感,又增加了設計與年輕感,可以說,璞睿是將傳統技藝、材質、內蘊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品牌代表。這樣的品牌勢必會受到市場的熱捧和同行的追風。
所以說, 劉永康為《百鳥朝鳳》號召票房,絕非是一場熱鬧一下就過的活動或者營銷,他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現代人感受到中國傳統老手藝的消逝,喚起人們血脈里對中國文化的傳承。
——接力的不是一場電影。
——而是一場對文化的傳承。(文/李小二)(來源:泛 家居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