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家電企業密集發布新產品,與以往“新瓶裝舊酒”不同,筆者看到了不少“頗有意思”的產品,企業的創新意識明顯增強。除了產品創新,企業也在嚴控無效產能。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早已推動企業主動進行“供給側改革”。
[柳中客] 去年10月,供給側改革這一時髦用語首次進入公眾視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到廣東調研時強調,要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從被提出到爆紅于經濟圈,“供給側改革”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其熱度在2016年兩會期間達到最高峰———“供給側改革”一詞成為了媒體和企業家的high點,談什么都沾上這個話題。
按照一般規律,“供給側改革”話題的熱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新的概念的提出逐漸消退。近期“工匠精神”這個詞熱度就日漸上升。因此,我們冷靜地來看這個話題,當熱度消退之后,“供給側改革”僅僅是一個過氣的口號嗎?
筆者認為,不會。至少在家電制造業,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早已推動企業主動進行“供給側改革”,只是,那時候企業家們還不稱之為供給側改革——— 收縮產能、產品創新。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通俗解讀就是,要企業貼近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真正需求規劃生產,而不是生產一些對消費者而言可有可無的東西。比如,中國人對手機需求量很大,但美國蘋果手機在中國卻甚是走俏。中國早有生產電飯煲、馬桶等生活用品的能力,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購買日本品牌。
供給側改革提出的背景是各行各業產能過剩。以前制造產業的發展規律是這樣:賺錢就買地、建生產線、投新工廠,沒有把錢投入到研發、技術創新上,產品沒有獨特性;同時,部分企業的品牌建設能力不足,導致消費者不買賬。種種因素加在一起,最終導致產能過剩,庫存高企。
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先說產品創新。近期家電企業密集發布新產品,與以往“新瓶裝舊酒”不同,筆者看到了不少“頗有意思”的產品。一位關注中國家電行業10多年的資深人士也與筆者有同樣的感受。他說:“去年年底到今年,企業的創新意識明顯增強,確實有一些比較新鮮的東西。”
比如,中怡康數據顯示,消費者使用熱水器最不滿意的問題是“開機出冷水”(占比34%)。于是,萬和電氣在燃氣熱水器上加入“雙核超聲波霧化”技術,高頻霧化管道中積累的冷凝水,實現開機無冷水流出。再比如,洗衣機存在的浪費水、噪音大、污水洗衣等問題備受詬病,其中污水洗衣被認為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于是,TC L白電事業部用3年時間做了業內第一個全封閉滾筒洗衣機。諸如此類的產品還有很多,比如九陽為油煙機裝入傳感器開發出“追蹤”功能,能對廚房油煙監測和追捕。
除了產品創新,企業也在嚴控無效產能。
對于庫存的問題,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首度松口表示:相對行業庫存,格力的庫存并不是特別高,大不了我下半年少生產一些。美的集團的產能控制則更加嚴厲。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透露,過去四年美的集團沒有新增一畝土地、一平米廠房,還處理了5000畝工業園和土地,賣掉或者還給政府,未來幾年美的還要這樣做。2015年上半年,美的盈利接近90億,沒有投資土地和廠房,這筆錢全部投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上。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費者市場的作用結果——— 消費者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加劇倒逼企業創新,生產高端優質、滿足個性化消費的產品。即便“供給側改革”話題熱度逐漸消退,市場這雙手還會繼續發揮作用。
南都經濟評論員 莫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