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靖波
中國建筑文化學者、人居環境專家、碩士生導師
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百強講師團學術委員、莫問文化創始人
中裝國筑建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中外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副總經理、旅游規劃設計院副院長
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行業協會副主席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理事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
這些年三獨藝術觀:獨立的崇高信仰;獨立的藝術思想;獨立的人文關懷,在建筑美術上也是一種提高和升華,是一種理想化的詩意追求。2002大學時期畢業論文《環境的詩意》引起爭議,學術評審問我自己的作品中或周圍的作品中有詩意的設計嗎,詩意這個理論在你今后畢業的工作中能有多少體現。我回答道雖然現代社會發展迅速,設計和建設都很浮躁,好作品不多,要達到詩意的標準少之又少,但詩意是每個設計師的情懷、奮斗追求的目標,也是設計之道的最高峰嶺,但在現實生活中并非事事如意,但是她是每個設計師心中的“桃花源”。
在現代的美術設計中越來越需要獨立的審美和詩意的表達,現代的美術博物館越來越強調個性和詩意!詩意達到一定高度是禪宗,在上有精神和信仰層面,中間這個層次有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到了下面詩意會影響大眾,會有人文關懷,畢竟詩意是美的,好的詩意建筑作品一定是美的,許多高大上的或奇奇怪怪的建筑,它只能是地標建筑但不一定能達到詩意的建筑,所以我在大學時期我已思索了這方面,把文學的觀點運用到設計思想里。
詩意詩歌其實是藝術的最高表達形式。詩情畫意是獨立的審美,是三個“獨立”的典型體現。比如說:我們組織全國有情懷的設計師和中華建筑報,在2014年合作做過一個十大中國美麗建筑的推薦評選活動,全國范圍征集了101個美麗建筑作品,今年選出了十大詩意建筑,許多高大上的建筑作品并未入選詩意建筑,反而是一些小而美的建筑被推薦入選。近期我們許多杰出的設計師通過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百強講師團的官方微信【莫問文化】,計劃在這十個詩意建筑中發起一個“誰是中國建筑界的李白”評選活動,讓中國的建筑文化走進老百姓,真真正正接地氣。
自然對人的付出,人對自然的付出,兩者是相互關照影響的,美麗的詩意建筑,不是坐在寫字樓里就能做出來的,過去蘇州園林里的文人推開窗就是景,自然的生活中吸取靈感,先有詩心才有詩意,宋徽宗的“瑞鶴圖”就是在宮殿里看見許多仙鶴停在屋頂的那一剎那產生的藝術創作靈感。我曾經設計的一個國家級酒店四季廳,就吸取了宋徽宗“瑞鶴圖”里的意境,把畫卷里平面的意境延伸到空間里,空間陳設結合自然綠化,創造出自然立體的空間藝術畫卷,把畫的詩意轉化成空間的詩意。
中國過去的文化的根基在鄉村,鄉村是有很厚重的文化沉淀的。前幾天我去郊外考察一個鄉村,一路上地名非常吸引人,靈溪、雁翅鎮、王坪村……,就從這些老的地名就能看出來鄉村的文化底蘊,這些名字遠甚于目前我們流行的東方普羅旺斯、維多利亞風情、英倫灣、亞瑟蘭灣。過去每村都有私塾,文人做到最高的官員,也得告老還鄉,科舉的基礎也是從鄉村開始。上個世紀德國的一個專家就講過,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圣人和神仙的地方,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地方,多美啊!
近幾年我就常去鄉村山野去尋找這種詩意來充實我們的設計和創作,雁蕩山、黃山、屏山、西遞、宏村……,大山水給我們的設計中注入大情懷,有情懷的設計師離不開有情懷的業主投資人,中國式儒商才能造就中國式儒文化。在永逸集團的邀請下今年年初我們聯合一家上市的行業百強建筑裝飾企業設計院在四川做了一個具有山水氣息、人文情懷的藝術酒店博物館建筑方案,四川永逸文化藝術博物館。我們定位為文人設計文人建筑,我們春雨紛紛的季節走進四川隧林,蜀地給我們一種仙逸之氣,我們在方案階段給作品命名為[逸品永筑],期待早日紙上的山水實施成現實中的山水。
四川永逸文化藝術博物館2016
今年六月初我們應華東建筑設計院安徽分院吳朝暉院長邀請,組織一些全國建筑裝飾行業百強企業的設計院長總監們一起到古村落去考察調研,走近農村給美麗鄉村建設出謀劃策。
最近我們團隊又應四川省宜賓市政府部門邀請設計和推廣中國李莊古鎮,中國李莊書院正在策劃設計中,為翠屏區明威鄉也在做美麗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鄉建設計。設計為人民服務,也希望能和人民日報人民網合作,積極配合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政策大局,尋找中國美麗鄉村,打造中國美麗小鎮。
在從事建筑創作設計多年并實地考察了眾多民居建筑后,我近幾年一直為《中華建筑報》、《中華民居》和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寫建筑藝術和民居考察的文章,如:《典藏西藏——淺談中國西藏文化博物館主題空間的藝術創作》、《通往自然 ,回歸傳統——淺談華藥“硯園”建筑藝術設計中的國際化和民族性》、《中國美麗建筑行——萬象藏大道》、《中國美麗建筑行——徽風皖韻沁古城》、《中國美麗建筑行——建筑設計師的鄉愁》、《中國美麗建筑行——千秋家國夢》、《中國美麗建筑行——筑屋記》、《中國美麗建筑行——法雨靈隱》《子爐雅集》等,并在2015年被中華民居評為特殊貢獻人物,2016年被選入中華民居智庫專家、人居環境專家。2015我去中國美院學習考察建筑藝術時同中國美院建筑學院學術交流,并向建筑學院的院長領導們贈送我寫的建筑文化文章。
作為西藏文化博物館的總設計師,我多次去西藏實地考察經歷,并且我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和西藏文化研究中心提供的展覽大綱,并向藏學專家請教,一步步走進西藏文化的內核,去發現她背后的故事。只有了解了西藏的文化情懷才能醞釀創造出西藏的建筑空間藝術。西藏不是一段抒情詩而是浩瀚厚重的史詩,我設計的西藏文化博物館建設完成后有幸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和新華網多家媒體宣傳報道,西藏文化博物館也是我設計歷程里比較重要的一個節點和回顧。后來我又把我們在西藏文化博物館積累的經驗,用到首都博物館的許多大型歷史文化展覽設計創作中去,慢慢的我也逐漸以設計文化類建筑為主,在文化中去充實修行自己。后期又多次主持首都博物館展陳設計,其中全國重量級大展有《千古探秘—考古與發現大展》《首屆世界華人典藏大展》《物得其宜—黃花梨文化展》……,設計項目多次獲得CCTV新聞聯播報導。
西藏文化博物館2009
我做過多項文化設計并多次獲得過國家級設計金獎,也從事著建筑設計和建筑教育工作。讀和行是我設計創作的源泉。
在我大學2002畢業論文題目是《環境的詩意》,2010年我應邀回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給高級研修班講課的課題是《環境的詩意美學》,歷經八年設計項目的歷練,這八年中我告別了在大學時期只專研設計專業類書籍的習慣,本專業的書越看越少,興趣點轉移到文學歷史方面,文學給我拓展了精神的廣度,歷史給我增添了思想的厚度。我利用外出做設計的機遇,一有機會就到附近好的地方旅游參觀,拜訪名山大川,除了“讀”外,也更注重于“行”。
設計藝術就類似電影藝術,好的文字會有畫面感,好的畫面會有文字感,那么作為建筑美術來說,好的建筑美術空間也會給人產生文字感,這種感覺就是我在設計藝術中追求的詩意境界。所以說文學中的詩情一直以來默默的給于我創作的氣韻,這種氣韻飽含了獨立的崇高信仰、獨立的藝術思想、獨立的人文關懷!
在傳統蘇州園林中,好的園林建筑一定是有詩情畫意的,每一處好的園子和建筑里一定有一處好的題名來點景,一幅好的對聯來應景,在蘇州園林和傳統建筑美術中,建筑美術和文學藝術是不可分開的,就像人和血液一樣相融,建筑美術中的詩情和畫意在《紅樓夢》大觀園里就有精彩的再現。
這些年我越來越覺得建筑美術中,創作手法只是產生氣韻的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設計者設計時的心境,看待世界的眼界與態度,不管是美術創作還是建筑創作,創作者情懷和眼界很重要,壯美和優美的語境有時獨立,有時合二為一,這次您提的三個“獨立”使我很受啟發。每一種設計也都得有自己獨立的品格和樂趣,藝術越來越強調個性和詩意。生活在山水中的行者要學會看畫外的世界,詩意的妙處就在于你想像的天窗打開多大,心中的山水就有多大!
出于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尊重,我和百強講師團在中國美麗建筑行的行走中,去發現中國,用故事去解讀東方。莫問文化以關注人文,品味生活,傳播文化為己任,在生活中發現東方美學,在故事中傳播中國文化。走進建筑美術中的詩情和畫意,在美麗中國的山水中修人文之境,造文化之景。
姜靖波榮譽、獎項及展覽
榮獲中國杰出中青年景觀設計師和中國杰出中青年室內建筑師
榮獲第四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筑巢獎”金獎,作品先展覽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后參加2014意大利米蘭三年展。
榮獲第三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筑巢獎”銀獎,作品展覽于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榮獲第六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筑巢獎”銀獎
榮獲建設部2012中國建筑藝術“青年設計師獎”銅獎
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為中國而設計”第五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獎,作品展覽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榮獲第三屆中國建筑裝飾設計藝術作品展文體衛類金獎
榮獲第三屆中國建筑裝飾設計藝術作品展CBDA跨界大師提名獎
擔任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專家評委
擔任中國建筑工程裝飾獎專家評委
擔任中國建筑裝飾設計獎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