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裝是一種相對于傳統“硬裝修”的室內裝飾形式。即在居室完成裝修之后進行的,利用可更換、可更新的元素進行的二次裝飾。軟裝所展現的,是業主的喜好和個性。如今,軟裝正在不斷聚集起人氣,成為一種剛需。與軟裝的高人氣一起誕生的,是裝修用戶對軟裝設計師的需求。為了應對這一需求,移動互聯網 家居 軟裝搭配平臺—居+昨日正式上線,打破了用戶和設計師之間的溝通壁壘,實現二者直接對接。


居+APP界面
找到最適合設計師的渠道
軟裝對設計師有很高的要求。設計師不僅要懂得如何根據不同的風格搭配光線、色彩,還需要根據客戶的性格、愛好挑選產品,確定擺設位置,核實尺寸等。由于軟裝市場消費真正形成規模的時間并不長,很多情況下,往往是由室內設計師代替軟裝設計師,領著業主選購軟裝配飾,專業的軟裝設計師人才數量非常稀少。另一方面,有水準的獨立設計師仍屬小眾。在自我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設計定位,渠道選擇,設計與量產的磨合,找尋穩定的供應鏈以及作品被仿造和盜圖等等方面的問題和困擾。
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渠道,將對軟裝有需求的用戶引到軟裝設計師面前,將軟裝作品推廣至更廣闊的空間,對于有設計理想的軟裝咖來說,極為重要。
為了貼近設計師的需求,居+在APP的去中心化上下足了功夫。去中心化,就是剔除中間環節,讓用戶與設計師直接交流。APP在操作上簡單容易上手,用戶可以輕松地選擇自己喜愛的 家居 軟裝作品,并在平臺上快速完成與設計師的預約和產品購買。設計師入駐居+后,上傳的產品將得到平臺的免費導流和推廣,使得設計師能夠快速得到市場和用戶的認可。設計師既可以為用戶提供方案又能充當客服的角色,雙方直接交流溝通。軟裝的成本被最大化降低,效率卻得到了提高。同時,用戶訂購軟裝產品產生的收益,全部歸設計師所有,最大化保障了設計師在居+平臺的收益。

入駐居+的設計師李淳和孟曉
看過100個樣板間卻設計不好自己的房子
房屋的裝飾是人生中僅次于買房的第二大消費,每個用戶在一開始都充滿了對新房的美好憧憬。對他們來說,大到裝修風格的選擇,小到一塊地磚的選擇,自己都要重度參與其中。他們踏遍樣板房,看遍示例圖,卻發現,并非人人都是軟裝搭配達人。僅是憑一腔熱情,很難設計出理想的室內軟裝。
用戶需要專業的軟裝設計師。但是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能接觸到的設計師都是以簽單為導向的“隱形銷售”,大部分好的軟裝設計師似乎“高高在上”,很難被普通用戶觸摸到。
居+的出現,讓設計師實實在在“著陸”。設計師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羅列作品,分享理念,也展示他們自己。用戶依靠居+這一平臺,能夠更容易的尋找到與自己理念吻合的軟裝設計師和軟裝產品。

李淳和孟曉的軟裝作品
據統計,軟裝的消費主力是80后、90后。這是一群重視生活質量和品位的年輕人,工作節奏的加快讓他們對家的舒適有強烈的渴望。也正是這些對于居住環境有個性化設計需求的年輕人們,正在倒逼整個軟裝行業與互聯網發生碰撞。如果居+APP只能作為電商平臺銷售軟裝商品,那它仍舊不能算是一款成熟的app產品。事實上,居+創新了社交化電商模式,打造軟裝設計師與用戶互動的溝通平臺,打通線上線下體驗展示,為設計師、 家居 軟裝公司、用戶,提供了全面的O2O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