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用了硅藻泥,為什么家中還有味》的報道引發了消費者對硅藻泥去味凈化的重新思考。據調查,對于硅藻泥,不少業主既熟悉又陌生,他們除了知道硅藻泥有較好的裝飾效果外,對于硅藻泥是否能吸附甲醛、去異味等仍一知半解,至于報道中提到的應用卡頌技術制成的超藻泥,消費者表示更加期待超藻泥產品的凈化效果。對此,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并現場體驗了超藻泥與硅藻泥去異味的對比實驗過程。
實驗結果:超藻泥去味實驗效果超過硅藻泥
記者帶著從市場上購買的某舍硅藻泥找到中南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徐海博士,在了解到記者意圖后,徐海對超藻泥、硅藻泥進行了氨水去味對比實驗。
實驗顯示,在同等產品量、同等氨水注入量、同等時間空間的實驗條件下,靜待1分鐘左右的反應時間后,放有超藻泥產品的試驗瓶內基本已無氨水的刺鼻氣味,而另一個放硅藻泥的瓶內氨水氣味仍非常明顯。
記者特別注意到,在氨水去味對比實驗滴入氨水時,實驗操作人員并不像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商家直接將氨水滴到硅藻泥上,而是避開瓶內產品將氨水滴到瓶子底部。徐海表示,其實將氨水直接滴入硅藻泥粉末并震搖實驗瓶的做法,有混淆實驗效果的嫌疑,此操作方式實際上是企圖讓硅藻泥粉末來掩蓋一部分氨水的氣味,而不是真正的吸附,只有將氨水直接滴到瓶底并靜置實驗瓶讓其自由揮發,才能保證最為準確的實驗效果。
專家解析:產品去味強弱關鍵在材料本身
至于為什么超藻泥的去味實驗效果會遠遠超過硅藻泥,徐海博士表示,兩者產品去味效果的強弱關鍵還在其本身材料的特質上,作為吸附性代表材料的超藻泥和硅藻泥,它們的最終凈化效果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材料的內部孔隙特征。
徐海稱,導致去味效果相差大的因素大致有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兩者之間原材料的不同,硅藻泥的主原材料是硅藻土,其粒子表面有無數微小孔穴,而超藻泥的主要原材料為高吸附值改性分子篩,孔道分布更加細小,所以兩者具備的吸附效果有差異。其二是材料內部孔隙數量的不同,據電子顯微鏡顯示,內部孔道更加細小的超藻泥單位質量內孔道總面積為68㎡/g以上,這一相關數值是一般硅藻泥的20倍乃至30倍以上,所以去味效果更強。另外,據徐海介紹,超藻泥的孔徑為納米量級,可有效鎖定直徑為0.45nm的甲醛分子、0.58nm的苯分子,而硅藻土的孔徑一般為微米級別,根本無法對甲醛進行鎖定吸附。
徐海還表示,在超藻泥的孔道中應用了自主研發,獲得美國發明專利授權的混晶二氧化鈦分解技術,可對甲醛、笨等有毒有害氣體進行有效分解,從而避免二次污染。
相關鏈接:室內空氣污染治理需重視
之前有報道稱,大多數業主裝修都有這樣的經歷:裝修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房間都還有一陣陣異味,要等到兩三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可以搬進去住。據徐海介紹, 家居 建材產品會長時間揮發甲醛、苯、TVOC(揮發性有機物)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不僅氣味刺鼻,還會極大損害我們的健康,嚴重的可致癌致死。尤其是兒童,如果甲醛超標5倍,即有引發兒童白血病的危險。
對于如何解決室內空氣污染,記者發現目前在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治理方法,包括硅藻泥、空氣清新劑、甲醛分解器等。據了解,超藻泥這一新品也預計將于本月全面上市,屆時將有更豐富系統的產品效果實驗演示及權威檢測數據的公布,對于現場情況,記者將持續跟蹤報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