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米科技雷軍6000萬元下注陳煒的愛空間,讓小米 家裝 一下子“火”了,一同“燃燒”起來的無疑是 家裝 公司,小米的這一跨界“打劫”也令原本就正面臨變革的傳統 家裝 業迎來新的沖擊。反觀本地 家裝 行業,在還沒有“小米 家裝 ”入侵攪動下,廈門 家裝 市場會呈現出怎樣的格局和特點?面臨當下的宏觀經濟形勢和 家裝 業市場態勢, 家裝 公司是融入洪流還是獨善其身?本期i家,一起來關注。
談市場 利潤雖薄,剛需潛力不小
談應對 關注消費者,便贏得消費者
縱觀當前廈門 家裝 市場,品牌 家裝 公司、普通 家裝 公司和 家裝 游擊隊仍各占一席之地。由于行業準入門檻低,加之行業規范缺乏標準,導致品質低劣的 家裝 公司、游擊隊以“低價”搶占市場,一方面誤導消費者對裝修報價、工序流程等的正確判斷,另一方面,工程質量差、設增項陷阱等裝修弊病又令消費者苦不堪言。
廈門云之沐裝飾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蔡麗清表示,廈門的 家裝 業發展良莠不齊,整體消費水平和消費理念不及北京上海。且廈門消費者對 家裝 行業的認知度不夠,不明白被增項后的 家裝 價格其實與找正常品牌 家裝 公司的花費相差不大。蔡麗清說:“廈門人講求小資、舒適,對 家裝 的要求高,同時也關注性價比,消費理性,維權意識強。這就要求品牌 家裝 不僅要有‘真材實料’,還要在客戶可以接受的裝修額度上以高品質和服務贏得認可。”
而事實上,一邊要面對外部房地產市場不明朗、精裝房的沖擊,又要應對基礎裝修毛利不斷下滑的局面, 家裝 公司的利潤已被削得很薄。面對被錯誤觀念誤導而不斷要求砍價的消費者,品牌 家裝 公司也很無奈。
闊達裝飾總經理沈映輝提醒,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企業的誠信自律,也離不開消費者。當消費者一味地追求低價,只會令 家裝 游擊隊愈發泛濫。沈映輝指出,如果沒有相同設計圖紙,沒有統一的項目、數量、材質,任何比價都是不具可比性的。“企業發展,一定要有利潤。當下,裝修公司的毛利不高,而同樣的項目,如何通過公司的管理運營,做到合理的開源節流,實現盈利,這就要看各家公司的本事了。”沈映輝說。
盡管 家裝 業利潤越來越微薄,但業內人士表示,家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承載著每個人的生活,市場依舊龐大。蛋糕仍在那兒,值得去深挖。
歷經市場淘洗, 家裝 業面臨著新一輪洗牌,這其中有的越挫越勇,有的則戰死沙場。而勝利,則屬于那些永遠把業主需求放在首位,全心全意服務客戶的企業。
于前年進駐廈門市場的有 家裝 飾,給廈門 家裝 業注入了新鮮血液。本月12日,其12層超規模15000平方米一站式 家裝 體驗館正式開業,同時啟動福廈兩地周年慶,多重優惠,再次掀起鷺島 家裝 盛宴。
談及在廈初創期的發展,廈門有 家裝 飾總經理任偉先生表示,作為福州有 家裝 飾工程有限公司的分支機構,廈門有 家裝 飾所有的經營手段都按照總公司模式去做。“0增項服務,預算報價幾乎等于竣工結算價;公司同時是多個品牌建材的省級總代理,并有集成家具工廠、窗簾工廠、衛浴工廠等,就是為了給客戶爭取性價比好的材料、爭取最優的價格。”任偉告訴記者,為客戶創造價值鑄就了有家的口碑之路。
而在云之沐蔡麗清看來,市場無好壞,關鍵是明確自身定位,做好自己。“設計是我們公司的一大王牌,因為我們擁有來自澳大利亞的王牌設計師,而我們的目標客群在于那些追求品質生活的業主,我們擁有強大的數據庫資源,以便更快捷、便利地幫客戶定位他們喜愛的家的風格。”
闊達裝飾沈映輝則引用一句話談當下的應對,“誰關注消費者,誰就贏得消費者”。在他看來,有家的進駐、小米的跨界,這些并不是壞事。未來 家裝 行業的競爭主力點,也許就是在資源整合和流通渠道上了。
談發展 號準市場脈搏,迎“變”而上
未來幾年, 家裝 業發展趨勢如何?闊達裝飾沈映輝分析認為可能會向兩極分化,一個是高端市場,一個是低價全包的基礎市場。
“高端體現在用錢買設計師的時間,相當于私人訂制。而另一個則是追求低價的基礎裝修。”沈映輝以闊達近兩年的數據進行佐證分析,往年基礎裝修的平均單值在15萬至20萬,而這兩年中間層的裝修群體越來越少。他認為,全包模式對 家裝 公司而言,是個機遇??紤]到資金問題,闊達今年或將通過虛擬店試行全包模式,用“兩步走”的戰略。
同樣在模式改革上有所作為的還有總全裝飾和建磊裝飾??側b飾總經理黃進發告訴記者,面對利潤日漸微薄問題,總全的應對措施是減少成本??側陨睚嫶蟮牟牧蟼}儲和家具廠的并存就是這一方式得以實現的保障。
建磊則用套餐模式來迎“變”。廈門建磊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嚴國光說,套餐裝修可以把材料流通領域的提成、傭金、回扣等擠干,有效降低采購、物流成本以及中間環節的相關費用,讓利消費者。
而以設計為主,堅持“硬裝+軟裝”整體 家居 設計的云之沐則將重點鎖定高端精裝房,變沖擊為機遇,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強項,實現新的增長。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品牌 家裝 公司發現,當下,品牌 家裝 公司們都在摩拳擦掌,一方面,苦修內功,紛紛從業主角度出發,尋求更多的品牌、資源合作;另一方面,緊盯市場動態,爭取走在前面,并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