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越來越多智能產品的發布,似乎預示著家電業正式進入了智能化比拼階段。而在2014年,智能戰略還是一個實驗的概念。如今,家電企業正將其作為瓜分未來天下的長矛。

OFweek智能
家居 網訊:85后陳科宇站在臺上,顯得略微有點緊張,深吸一口氣后,這位四川長虹年輕的產品經理發布了長虹CHiQ二代智能電視。一年前,這項工作由董事長趙勇親自操刀,彼時,長虹的轉型大幕剛剛拉開。
2000公里以外的南粵珠海,董明珠坐不住了,這位家電業的女強人發布了格力制造的智能手機,她否認這是和小米賭氣的“任性之舉”——她要下一盤智能 家居 的大棋。
越來越多智能產品的發布,似乎預示著家電業正式進入了智能化比拼階段。而在2014年,智能戰略還是一個實驗的概念。如今,家電企業正將其作為瓜分未來天下的長矛。
這是轉型真正開始的時間節點,鑒于新的智能生態對技術、資本、思維、團隊、市場把控能力等因素的高要求,將近10萬家大大小小的家電企業進入兩極分化,弱者淘汰的洗牌周期:過去十年,房地產市場火熱、家庭消費升級和具有“普惠”性質的國家政策,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共存的土壤。
而如今,一切都在改變,這是家電企業轉型中的換擋期:行業下滑仍在加速,而新的市場格局也將在“邊破邊立”的狀態中重新建立。
寡頭鏖戰
“我們從春節開始就已經不再代理傳統品牌了,現在主要是消化去年第四季度的庫存。”吳聰告訴記者“目前代理的智能產品基本不參與價格戰,也沒有多少空間”。吳聰是西南地區家電品牌的二級經銷商,去年開始代理長虹CHiQ系列智能產品。
對于家電企業來說,這個春天格外熱鬧,如果說去年還是家電智能化概念的發酵之年,那今年就是落地之年,家電巨頭的智能化搏殺戰愈演愈烈。
4月8日,中國家電企業兩家巨頭隔空打擂。一邊,海信在京舉辦發布會,發布了旗下2015年新款ULED曲面電視新品;另一邊,TCL在深圳舉辦新品發布會,一口氣發布了模塊化電視、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等五款新產品。
在這個系列比拼中,格力的手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點。董明珠對此解釋,“我們希望將空調打造成家庭中的服務器,而手機只是整個智能電器產業鏈的一個部分。”
格力內部人士則告訴記者,“格力有望在4月份推出智能環保 家居 概念的產品,而智能手機在其中的應用也將得到具體闡釋”。
“智能手機是智能家電互聯互通的總樞紐,如果家電廠家要布局智能家電領域,就必須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占據主動權,”家電產業研究員郭彥告訴記者,“當家電企業開始布局智能生態鏈條的關鍵環節的時候,說明大家開始玩真的了”。
巨頭搏殺的壓力來源于中國家電企業2014年慘淡的業績,2014年家電市場主營業務收入1.41萬億元,增幅約達10%,較2013年度繼續下滑達5%。
但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一大舉殺入家電企業即取得了不俗的戰績,樂視旗下的智能終端產品“樂視TV超級電視”超額完成了150萬臺的年度銷售目標。
梁振鵬認為,“中國家電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即總量不會有太大變化,主要的競爭來自于搶占別人的市場份額。
這也是去年家電行業市場變化得出的一個結論:2014年,家電行業總體市場銷量沒有太大增長,但部分主要廠家仍有大幅度業績提升。例如,海爾在2014年推出的“智能家電(網器)、U+收入近30億元,實現十倍速”發展。
智能大戰注定是一場巨頭之間的大戰。“智能制造開始一定是由大型家電集團推廣,大型家電制造商具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郭彥分析指出,“針對互聯網時代定制化的需求,能夠有充足的實力利用大數據、互聯互通等技術,加速智能制造的進程”。
“小企業還可以靠既有品牌找到細分市場,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但這種空間也在縮小,”郭彥表示,“大企業不能這么做,巨頭之間的競爭比的就是誰轉身快,少犯錯誤,用新產品搶同行的市場將成為家電業一個流行的邏輯”。
在傳統旺季到來之前,房地產政策的回暖預期外為這種搏殺助長了契機。3月份的最后一天,國家房地產救市政策出爐,而與房地產市場繁榮度高相關的中國家電行業也將有希望迎來一段回暖期。
其邏輯在于,與企業轉型密切相關的智能產品必須要有新增市場予以推動,而房地產市場回暖,帶動新房銷售提升是一個關鍵點,盡管這一回暖的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有數據顯示,新房銷售對家電需求的拉動超過30%。
消滅中間商
在過去一段時間,董明珠和她的格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起因是去年國慶節期間,格力發動了20多年以來的首次價格戰。
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這場價格戰演化成幾近慘烈的肉搏戰:一邊是國美攜手格力創三天狂銷50萬臺空調的銷量紀錄,另一邊是蘇寧攜手11個廠家發起的“空襲72小時”自衛反擊戰。
這場價格戰,“參與者之眾,時間跨度之長,廝殺的慘烈程度”均不亞于歷史上的任意一次戰役。更為重要的是,對大數中小家電廠商而言,轉型之年的價格戰正將他們逼入被“夾殺”的胡同。
而真正讓經銷商恐懼的是,格力正籌備開辟價格戰的第二戰場。按照格力方面的計劃,“今年的銷售會更聚焦互聯網人群,因此會加強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合作,讓用戶有參與感”。這一點,在董明珠與雷軍打賭的那天晚上,她與馬云站隊的時候,就已經確定。
一方面,大廠家發動的價格戰在清理庫存的同時,也擠壓著中小廠商最后的市場空間,缺少品牌優勢的中小廠商很難經得住大廠商的價格沖擊;另一方面,鑒于中小廠商無力進行智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留給它們突圍的窗口幾乎已經關閉。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四大領域排名前10名的企業所占市場份額超過八成”,以彩電業為例,根據中怡康統計,海信、TCL、創維[微博]、長虹、康佳、海爾已經占據了三、四線城市市場78.88%的份額。
自去年開始代理新的智能品牌后,吳聰代理店的業績并沒有好轉,來自蘇寧、國美等超市的擠壓讓他感到焦慮。“價格是一個方面,畢竟大超市產品不斷在降價,經銷商補貨的意愿不高,”吳聰說道“另外,年輕群體對智能產品的認識、接受程度還有待提高”。由于廠家在打價格戰的時候采取的是強行向經銷商鋪貨的方式,大量中間商感到資金緊張。
“消滅經銷商”的判斷來自人們對“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改造方式的理解,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在未來的工業生產模型中,私人訂制式的個性化方式將取代現有大規模零售的傳統渠道。
數據似乎也支持這樣的判斷,與吳聰線下門店命運相反的是網購市場的表現。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家電網購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家電網購市場規模首次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51%。
除了電商的沖擊,巨頭布局線下渠道則是對中小家電廠商直接的打擊。以美的為例,2014年,美的嘗試升級電商業務,試圖從單純網上銷售,向和用戶有交互的O2O平臺升級,在挖掘“最后一公里”方面下足力氣。2014年美的實現全網零售額約100億元,在家電行業排名第一。其轉身向“線下”的動作正在侵蝕中小家電企業最后的根據地。
此外,在實力偏弱的情況下,對政策的高度依賴是中小家電野蠻生長的軟肋。自2009年國家推出家電補貼、以舊換新等扶持政策以來,每年等政策幾乎成為中小家電企業的必修課,且此前的各項標準較低,帶有明顯的扶持國產家電的“普惠”性質,中小企業借此獲得了細分市場特別是三四線城市、鄉鎮的市場份額。
一個好消息是,國家相關部委在去年年底印發了《能效“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這可以看作是節能減排補貼政策的升級版,對于鼓勵更高效的節能產品具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但仔細分析這次補貼制度會發現,與此前帶有“普惠”性質的補貼不同,新版能效“領跑者”制度主要針對有限的節能、環保的品牌,在補貼幅度、比例、范圍等方面均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對于中小家電企業來說,已經不再是機會了。
新戰役
3月26日,長虹推出了兩個超級“產品”—CHiQ二代電視,以及產品經理陳科宇。
1984年出生的陳科宇,被稱為“長虹史上最年輕的產品經理”,他帶領著一支80后的年輕團隊,通過對各類年輕群體和高端用戶的溝通、調研以及創意參與的吸納,研發出一款年輕人愛玩的電視。
可以說CHiQ二代電視的開發是一款真正由年輕群體參與并為自己定義的產品,而陳科宇的故事宣告,這家正努力擁抱互聯網的傳統家電巨頭掀起了價格戰之外的另一場新戰役:爭奪年輕消費者,爭奪未來的市場。
爭奪年輕消費者的啟發來自于互聯網公司的業績“授課”,這也是其換擋期的另一場戰役。在價格戰推動銷量的2014年,拒絕參與價格戰的互聯網公司如樂視TV等卻頻頻交出亮麗的成績單,讓著力打造智能生態圈的家電企業找到了靈感。
這同樣也是四川長虹面臨的痛點,去年推出智能家電以來,盡管其市場表現活躍,但總體銷售量和給長虹業績帶來的價值并未完全體現。今年推出CHiQ二代時,長虹不得不邀請人氣偶像鄧超代言,主攻年輕市場。
同樣在爭奪年輕群體上,海爾則將其納入到了自己工業4.0模式工廠的打造鏈條中。近日,海爾方面發布了“U+智慧生活”APP,作為U+智慧生活平臺的集中入口,該款APP還增加了與用戶的在線交互功能,海爾U+生態圈商業模式也有望快速落地。
據了解,海爾智能電視中的應用大多都不是單機應用,而是互通互聯。海爾阿里II代電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智能“朋友圈”系統,可以實現多人之間的聊天、討論、分享。
海爾U+自去年被推出一年來,海爾U+平臺接入的產品品類已經超過了80多種,而相關的設備上報數據每天就超過了1億條。有業內人士分析,“海爾今后或將更多成為智慧生活服務的提供商,這將是家電企業商業模式的一次突破”。
對年輕消費者的爭奪是家電巨頭布局智能生態圈的核心所在。今年3月,美的方面亦發布了智慧 家居 系統白皮書,宣布將M-smart智慧 家居 系統擴展到娛樂、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等品類,構建更加廣義的商業圈及生態圈。
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化戰略正在得到回報,奧維云網數據顯示:目前智能電視的用戶激活率已達73%,智能空調的激活率也已經超過50%。
鑒于“智能家電和互聯網+”是傳統家電轉型的主要方向,盡管不同企業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同,但在互聯網公司大舉殺入的情況下,傳統企業建設智能 家居 生態圈的路徑值得探討,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選擇與互聯網公司融合。
實際上,跨界競爭最大的角力點就是對用戶的爭奪,無非是換了新的方式而已,郭彥認為,“智能 家居 目前正處在模式培養、平臺建設和用戶積累階段,擁有足夠用戶積累的才有可能成為大贏家”。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傳統企業雖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做出努力,但在聚粉能力和粉絲購買力轉化上與互聯網公司相比顯然有太大差距,家電巨頭想要贏得明天,就必須打贏這場新戰役。
不管怎樣,期待已久的換擋期終于來臨,已經煎熬了兩年多的中國家電企業和闖入者再次上路,他們必須咬緊牙關,在互聯網智能家電這一陌生領域再打一場慘烈的遭遇戰。這和數十年來中國家電企業的轉型之路略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這一次,是有限市場里的淘汰戰,而對手的名單里也包括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