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外行”,不懂得其中的門道,就容易被劣質裝修公司所欺騙,而裝修公司欺騙消費者的方式也是花樣百出,維權往往只能事后彌補,所以要在挑選裝修公司的階段就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以次充好新房裝修被用劣質材料
2021年7月,王女士與某裝修公司簽訂《定制項目合同》,將其名下房屋的裝修定制項目承包給該裝修公司,合同約定的裝修內容包括局部改造、電視背景墻改造、柜類定制、家具、窗簾、墻布等,約定工程造價為20萬元。
2022年1月,裝修公司向王女士交付精裝修房屋,王女士起初并未看出端倪,無意間王女士家人在安裝空調時,發(fā)現定制柜體使用材料并非合同約定的“多層板”而是價格更低的“顆粒板”,這引發(fā)了王女士的懷疑,再仔細檢查其他項目后發(fā)現,柜體、鉸鏈、家具品牌以及開關等均不符合合同約定,兩者之間差價高達10萬多元。
隨后王女士向記者投訴,裝修公司拒不承擔責任,后又訴至法院,最終裝修公司被裁決“一賠三”,即裝修公司賠償王女士32萬多元。
律師提醒消費者注意,準備進行房屋裝修的消費者,在簽訂裝修合同之前務必仔細查看合同約定的裝修項目、裝修內容及裝修材料,并在驗收階段仔細核對裝修公司是否完全依據合同履行義務,裝修過程中對聊天記錄、通話內容、付款截圖等證據予以固定和保存,后期一旦發(fā)現差距過大的情形,要及時聯(lián)系記者、律師等合法維護自身權益。
這些裝修“套路”要警惕
除了上面這種以次充好的陷阱外,在裝修的時候更要警惕下面這些裝修“套路”,防止被坑。
低價套路:低價套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裝修公司以“100平4萬全包”“裝修99元/㎡”等套路吸引消費者簽單,然而在裝修合同中卻含糊其詞,只報單價和品牌,從不明晰使用的型號,后期裝修的時候再以次充好,裝修質量完全沒有保證;第二種是裝修公司以低價吸引消費者簽單,裝修中使用的材料也有保證,但是在施工后卻被告知要增加各種施工項目,巧立名目亂收裝修費,讓消費者苦不堪言。
外包套路:我們都知道,裝修質量是檢驗一個裝修公司是否合格的基礎條件,而好的裝修質量就意味著需要專業(yè)的施工隊來施工,正規(guī)裝修公司通常都會有自己的施工隊,對施工人員也是定期培訓,所以才能一直以過硬的技術服務消費者,但這其中不乏有裝修公司在簽單之后轉手外包給第三方或游擊隊,導致消費者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所以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裝修公司。
熟人套路:有些消費者認為裝修新房無非就是地面找平、貼瓷磚、鋪地板、刷墻、裝家具,就這些簡單的步驟還要支付裝修公司不菲的設計費,感覺甚是冤枉,于是滿世界找熟人裝修,殊不知這就是讓自己后悔的第一步。設計費并不是裝修公司為了收費而巧立名目,裝修設計可以讓一個新房空間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每一個室內空間,做出最適合消費者居住的空間。往往一個好的設計方案會讓新房更上檔次。此外,有些人在裝修的時候專門“殺熟”,抱著熟人不好開口的僥幸心理,讓消費者花更多的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