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為、一加等宣布進軍電視行業,在功能上賦予電視更多的意義,這個已有百年歷史的領域似乎又將迎來一次新的沸騰。
在這個時間點,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曾經叱咤中國電視行業的長虹彩電,卻憑空多出幾分英雄遲暮的悲寥。
1997年,是長虹彩電最輝煌的一年,其市場占有率達到了驚人的35%,相當于每三個購買電視的消費者,就有一個選擇了長虹。
反觀現在,長虹彩電已經告別了行業第一梯隊,據IHS Markit的2018年十大電視機品牌排行榜數據顯示,創維、小米、海信位列三甲,均占據了1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長虹僅占據了7.4%的市場份額,被擠出前五。
其實長虹電視的低徊僅僅是一個側面,當我們把視野放進長虹集團時就會發現,這家始創于1958年,迄今已有60余年歷史位于當地高新開發區的公司,似乎已經丟失了高新技術企業應具備的革新、進取等要素,轉而在迷茫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長虹的萎靡從財報就可以直觀看出——在長虹最新公布的2019年Q1財報中,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營收為200.7億元,同比僅增長5.8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00.35萬元,同比下滑6.63%。
多元化發展、AIoT等等頗具前景的方向都是近幾年長虹的發展重點,但是為什么長虹依然逐漸陷入到迷茫呢?
多元化發展所結出的怪象
家電業務發展受限的征兆早已有之,長虹拿出應對的一大戰略就是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思路,避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以“四川長虹”為主干,再通過內部孵化、外部收購以及聯合外部企業,長虹繁育出了超過150家子公司、孫公司,這些公司幫助長虹拓展了白電、IT、手機甚至房地產等領域的業務。
雖然通過控股或者參股的方式進行多元化,可以極大的降低“四川長虹”的風險,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效率低下與管理成本增高。
這就像歷史上的分封制,大王雖然可以直接號令諸侯,但是諸侯的將臣們卻僅認可諸侯的命令,在這種有政無令的管理體系下,旁落的王權直接導致了周王室的衰微。
四川長虹的現狀與此類似,唯一不同的是,分散的權力并未提升子公司們的盈利效率,長虹的這150家子公司、孫公司的經營狀況就像一根藤上的瓜,鮮有業績出色的。
以2017年財報為例,該年四川長虹新納入控股或者參股公司13家,其中虧損的有8家,這其中非全資子公司總計虧損了865萬元。雖然控股或者參股公司數量在增加,但是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下降了36%。
多元化的發展方式并沒有提振公司效益。在業務上,長虹雖然在努力擺脫以家電為主導的營收模式,但是在利潤率上卻顧此失彼。
將長虹2018年各商品攤平來看,其中商品占總營收的31%,達到了252億元規模,利潤率僅為5.82%,IT產品占總營收的23%,達到了188億元規模,利潤率為3.35%。
反觀長虹此前所依仗的傳統家電產品,利潤率卻十分可觀,電視的利潤率達到了20.06%,冰箱的利潤率達到了22.19%。但是這兩項業務在長虹的營收占比卻均在20%以下。
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此浮現,長虹雖然積極拓展多元化發展,但是在財報上卻出現了能賺錢的占比不高,不能賺錢的項目卻異常膨脹的怪象。
對比同業中同樣轉型求變卻立竿見影的康佳集團,我們更能感受到長虹在業務線布局上的失敗。
比如康佳,僅進入環保行業一年,水務治理、新材料業務和再生資源回收就為康佳帶來了48億元的營收。2019年Q1,康佳在水生態綜合治理上更是在多省斬獲超百億元的大單。
此時,兩相對比之下,當我們再看長虹所自我定位的“是一家集綜合家電、IT數碼、部品材料、精益制造服務、新能源等業務為一體的全球化科技企業”,就會發現,這樣的定位與其說是戰略性多元化布局,倒不如說是撒豆成兵式的盲目業務擴張。
巨額營銷費用下的本末倒置
多元化發展受阻,長虹又祭出了營銷大招,企圖直接通過廣告吸引住海量的消費者。以2018年為例,長虹總營銷費用為59億人民幣,縱覽過去6年長虹的財報,其營銷費用從來沒有低于50億元。
如果長虹的總營收可以保持足夠的增速,那么固定的營銷費用并不會給長虹帶來負面影響,但是縱覽長虹近幾年的財報,其營收增速僅保持個位數增長。因此,也就導致了四川長虹的凈利潤率在過去10年間一直未能超過1.71%。
對比來看,雖然美的在2018年的營銷費用達到了驚人的310億元,但是在精準的廣告投放下,美的集團2018年實現營收2618.20億元,同比增長了8.23%,歸屬母凈利潤為202.31億元,同比增長了17.05%。
可以說,長虹一直以來所奉行的高額營銷投入對于自身的營收并沒有起到提振作用,效果難以言說的高額營銷反而吞噬了長虹難得的凈利潤率。與此相對應的是長虹低下的研發費用投入,2019年Q1,四川長虹研發費用暴漲14.25%,但總額也僅為3.03億元,與近60億的年營銷費用相比,顯得并不成比例,以同為電視行業的友商代表TCL為參照,它去年的研發費用為58億元。
站在創新的角度考慮,過多的關注營銷對于科技企業來說也頗有本末倒置之嫌,就像本來靠口味取勝的餐廳,為了使獲客更多,竟然放棄了廚藝研究,僅靠打廣告招攬消費者,注定不是長久之計。
次次失足成綿綿之恨
長虹淪落如此,一直被評論人士簡單歸咎于兩筆陳年老黃歷——“PEX的40億巨額爛賬”與“巨資投入等離子電視成竹籃打水”。
事實上,結合行業與趨勢來看,在成長的過程中,學費誰也沒少交,眼睜睜地放過許多風口才是長虹最大的問題。
2019年8月22日,京東方開動了綿陽柔性AMOLED 6代生產線。作為除三星以外少數可以量產柔性AMOLED的面板廠商,京東方一旦在今年內量產柔性AMOLED屏幕,將會極大的降低柔性AMOLED的門檻。
就像電科技曾在《京東方綿陽柔性產線量產,這才是打開折疊屏的金鑰匙》中說過的,柔性AMOLED屏幕也將會是下一個時代的爆點,因此如果能拿到京東方綿陽6代柔性AMOLED產能,對于電視廠商來說意義重大。
然而,如此有前瞻力的技術,同在綿陽的長虹竟然并沒有參與進來,京東方在綿陽的產能全部交給了華為。也就是說,日后如果長虹有計劃進入到這一領域,還將舍近求遠去采購相關面板,對于手邊的巨大資源卻視之如無物。
另一個事例是關于時下火熱的AIoT。早在2013年,長虹在推出CHiQ電視時就敏銳意識到了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提出了“家庭互聯網”戰略,與小米一起作為第一批玩家進軍到了IoT領域。
然而,遺憾的是,長虹在提出“家庭互聯網”戰略后,就沒有然后了……反觀小米,通過轟轟烈烈的“造鏈”計劃,聯合制造商推出了數量眾多的IoT設備,再依托小米手機、電視的海量占有率,直接推動了消費者對于小米IoT設備的接受度。
從數據來看,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長虹和小米的差距。截止目前,小米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計算機)數達1.71億件,反觀長虹的UP平臺目前僅連接了5000萬臺智能終端,活躍用戶僅1200萬。
縱向來看,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長虹在面對新興技術時,要不就是視而不見,要不就是不夠重視,一次兩次情有可原,可次次都與風口擦肩而過,這到底是誰的問題呢?
長虹的問題在哪里?
2019年IFA,長虹在推出了大量家用電器產品,其中CHiQ C8UT Display/TV產品一舉拿下了IFA官方頒發的激光顯示技術創新金獎。
押寶市場成長空間肉眼可見的激光電視領域,長虹想靠高利潤產品提振利潤抄短線的想法顯而易見。但是,行業似乎并沒有太多時間留給長虹了。
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彩電行業銷量為4752萬臺,同比下降6.6%,這是自2003年以來彩電行業銷量最大跌幅。同時,因為彩電面板、基礎材料等相關配件的價格上漲,更使得長虹面臨雪上加霜的壓力。
此外,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長虹幾乎巧妙的避開了近幾年所有的技術熱潮,這不光使長虹相較于競爭對手主動后撤了十數年幾年,也使得自身的產品迭代節奏受到了極大影響。
當我們跳出來看,無論是多元化、營銷還是產品布局,這些歸根結底還是管理層的決策——十年前長虹押寶等離子、五年前長虹就早早進入IoT領域,但并沒有當成發展重點、如今又眼睜睜放過了柔性AMOLED產線的產能利用。
從結果來看,身為當地科技產業支柱的長虹公司雖然也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對比海信等廠商,長虹的改革并沒有激發出應有的活力。
問題到底是出在哪里呢?有些問題,大家都明白,問題在人,但是卻從來沒有人去捅破這層窗戶紙。就這樣,因為一些人那些事,昔日金光閃閃的長虹在這層窗戶紙后面,不惜蹉跎了一年又一年,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人沒有改變,長虹的未來,必將逐日暗淡;長虹的未來,讓想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