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式留聲機到智能家庭影院、從電子管收音機到可視頻通話的智能手機、從黑白電視到智能彩電、從單缸洗衣機到洗烘一體機……曾經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各種“高科技”,如今早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都市民家里的家用電器從無到有,從簡易到精致,從基礎到智能,見證了中國經濟騰飛、百姓生活質量提升的點點滴滴。
DIY礦石收音機 爺爺成“偶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成都,別說家用電器,連電都不是每家每戶都能用得上的。除了一些新建的工廠和重要單位外,很多人家里照明都還是靠煤油燈。如果非要找一個當時家家戶戶還算普及的電器,那只能是手電筒了,而且還不敢經常用,1號電池5毛錢一對,普通人的工資根本負擔不起。
如果那時誰家有一臺收音機,那可是轟動四周的稀罕物。從這種會“說話”的盒子里,能聽到國家大事、相聲評書,還有戲曲音樂……一旦有誰家打開了收音機,關系好的就找個借口串門,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一邊聽收音機過癮。關系不怎么好的,也會假巴意思從門口經過或者駐留,貼在墻根上蹭上幾個節目。
當時我爺爺家里就有一臺老式的紅星牌收音機,電子管的,木頭機身塑料旋鈕,分量不輕。當時收音機也就收得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和成都人民廣播電臺等幾個頻道,但只要一開機,家里立刻擠滿了左鄰右舍,嘰嘰喳喳很是鬧騰。我爺是個老好人,不開腔,我奶就受不了。她性子急脾氣暴嘴巴還毒,鬧得心煩了就直接翻臉趕人走。一來二去的,家里就沒什么人來了。
這些被趕走的大人孩子心里肯定不爽,背后也沒少發我奶的牢騷。條件好些的如我媽家,就托人買了臺同款收音機,不去受我奶的窩囊氣。條件不好的像方大爺家(沒錯,就是之前通訊篇里的“財富神話”),就只好悄悄咪咪地趴在門外聽,有時候我爺開門出來看到方大爺可憐巴巴的樣子,又好笑又心疼。
我爺心軟,決定發揮自己“技術大拿”的優勢,一勞永逸地解決鄰居想聽收音機這個矛盾。于是他找了一堆銅線外加一些必備的電器元件和耳機,在家屬樓前的壩子里自己DIY出了一臺不用電的收音機,供大家聽廣播。雖然這種簡陋的“礦石收音機”效果不好,收到的電臺也很少,但有個能聽響的就不錯了,于是我爺立刻就被單位里的孩子們奉若神明。后來他還把這門技術教給了方大爺等一批年紀較大的孩子,成了單位里礦石收音機的“開山祖師”。
缺“三轉一響” 配“四大件”
上世紀70年代,當時結婚講究“三轉一響”,分別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時至今日,我媽說起“三轉一響”就是一肚子氣,覺得當年受委屈了。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爸我媽確定戀愛關系不久,開始談婚論嫁。一直以為從小青梅竹馬,兩家人又同事幾十年,這段婚姻是皆大歡喜。沒想到,我奶和我外婆給出的答案都是:不同意!
我外婆覺得我奶脾氣不好,怕我媽嫁過去受委屈;我奶覺得我媽性子野,不會持家。兩家人就杠上了,誰也不松口。我爸我媽這下急了,兩邊使勁做工作還是不同意,最后干脆悄悄去把結婚證扯了。結婚證是扯了,“三轉一響”也就沒了著落。我爸安慰我媽,“自行車我有,手表也有,咱不做衣服縫紉機用不上,收音機聽單位的就行,別太在意,實在不行我還可以給你寫詩嘛。”
一直到我出生,有了大胖孫子的喜悅才把兩家人的別扭勁給蓋過去了。于是商量著給兩個孩子補結婚“大件兒”。那個時候“三轉一響”已經有些過時了,上世紀80年代最新的“四大件”是電視冰箱洗衣機收錄機,不過這些家電很多都要憑票購買。1986年,我爺爺和外公兩位“高工”到國外去交流學習了9個月,回國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了兩個大家電的購買份額。我爺就給我家買了臺14寸東芝彩電和雙缸半自動洗衣機,外公則買了臺單開門冰箱和收錄機。這下我家里的電器從缺失的“三轉一響”一步到位擁有了最時髦的“四大件”,成了許多人羨慕的對象。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電視其實已經不太稀奇了,不像70年代末80年代初,誰買了電視機擺在院壩里放,全樓的人都要圍觀。但彩電還是比較少見。那個時候電視是用天線的,為了讓信號更好,我爸專門扯了一根很長的鋼絲接到門外,然后用金屬線扎了一個信號擴大器綁在一根長木棍上,如果電視畫面雪花太重看不清了,還要出去轉木棍調信號。
還記得方大爺經常到我家看彩電,越看越心癢,但那時候方大爺還沒開始做“嗨生意”,也不是“環球貿易公司總經理”,囊中羞澀。進口彩電價格太高,于是他托人買了臺“成都造”彩電。其實成都造的電視機在全國都很出名,成都的紅光電子管廠造出了中國第一只黑白顯像管、第一只投影線顯像管和第一只彩色顯像管,“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的名頭在業內不是一般的響。但是方大爺不懂行,買彩電買出個笑話。
當時每周二下午,電臺電視臺都要停播檢修,這個時候電視畫面就是一個有著各種格子的彩色圓圈,沒圖像沒聲音。方大爺的電視買回來那天正好是周二下午,插上電喜滋滋地準備洋盤一把,結果發現電視里呈現出這么一派“景象”,把方大爺嚇慘了,以為買到了“歪貨”,趕緊把電視抱回去喊售貨員換,售貨員白了他一眼說,“你個寶器!星期二全國的電視都是這個畫面。”
電腦 從奢侈品變必需品
整個上世紀90年代,我家除了給老電器更新換代以外,添置的最“大件”的電器,當屬我那臺電腦。說起電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末,一直都是“奢侈品”。我爸媽單位在80年代末引進了幾臺“長城0520”,作為專業辦公設備。這幾臺電腦價格每臺都在萬元以上,“捧在手里怕碰了,放在車上怕顛了”,寶貝得不得了。單位為了迎接這幾臺電腦,專門開辟了一間專業的機房,鋪上紅地毯,配備了當時最高級的空調,每天定時開放,進出還要穿白大褂,架勢堪比今天的“無菌室”。
到了90年代后期,電腦開始進入老百姓的家庭,街道上的網吧也開始出現。我初二的時候第一次進了網吧,接觸到了電腦游戲,而且還可以在聊天室或OICQ(QQ前身)里和天南海北的網友聊天,整個社交的圈子向外拓展了無數倍,也因此交到了不少筆友。當時我的夢想就是能夠擁有一臺自己的電腦,計劃分成兩步實現目標。
第一步是說服我爸,經過我無數次信誓旦旦的保證,我爸答應只要我考上重點高中就獎勵一臺電腦。第二步是看電腦類的專業刊物,了解電腦是怎么回事。沒想到我對怎么配電腦比怎么玩電腦的興趣大,后來莫名其妙地就成了硬件達人,也為之后為IT專業媒體工作奠定了基礎。
1999年夏天,我考上了重點高中,也如愿以償地自己組裝出了人生第一臺電腦。之后不久,又攛掇我爸給家里開通了因特網。最早的網絡是56K Modem,被稱為“貓”,下載速度極限就是十幾KB,按流量收費,高得嚇人。再后來成都又有了ISDN,ADSL,到今天光纖寬帶已經進入了300M時代,5G將帶來更加高速的體驗。
曾經被看成是“奢侈品”的臺式電腦,早已經成了生活必需品,而且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除了辦公場所和網吧,在個人家用電腦中已經越來越少見了。體積更小,性能夠用的筆記本電腦甚至平板電腦成為時代的主流。
家電變“智能” 生活更方便
21世紀后,成都人的家電向著智能化發展,智能手機充當了先行者。伴隨著掌上平臺應用的不斷拓展,以手機為紐帶,智能家電的時代伴隨著物聯網快步走來。
電視變智能了。以前電視臺播什么你看什么,現在的智能電視可以直接聯網,用手機遙控,想看什么就能播什么;冰箱變智能了,食物保鮮周期多長,哪些東西不能吃了,每個制冷區域的溫度多少,都能通過手機隨時獲得信息;洗衣機變智能了,出門時把衣服放進去,什么時候洗,洗多久,什么時候烘干,什么時候暫停都可以遠程遙控;空調和電飯煲也變智能了,在下班的路上用手機設置好,回家時飯煮好了,空調也制冷了;連掃把都智能了,現在的“掃地機器人”能自動清理自動充電……
對于智能家電這樣的新興事物,我爺爺輩的親人表示“洋歪歪”的搞不懂,但我爸媽這一代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像方大爺就成了智能家電的先行者,家里頭的設備比我家還要先進,什么指紋門鎖、智能監控樣樣齊全。他不止一次地教育我爸我媽,“要與時俱進,不能被時代拋棄。”至于像我女兒這樣的“15后”,早早地就表現出了對智能家電的使用天賦,美顏自拍、抖音、智能電視、掃地機器人等等,每樣都用得很“溜”。
70年前,成都人的家用電器還幾乎是一片空白,70年后的今天,成都不僅作為智能家電的消費城市走在了全國前列,同時它還是國內智能家電制造的重要基地。從早年的“北有首鋼,南有紅光”到今天,成都生產了全球50%的筆記本電腦芯片,2/3的iPad和20%的筆記本電腦,匯集了華為、聯想、intel、富士康、西門子、微軟等眾多電子和家電產業的領軍者,成都經濟在智能家電時代正加速前行,成都人也在智能家電時代感受著更方便快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