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喜愛并推崇北歐設計。在20世紀中葉,那里出了一批天才設計師,為我們熟知的比如芬蘭的阿爾托、沙里寧,丹麥的芬尤爾、瓦格納、莫根森等等。但是,從世界的范圍內來說,論設計,北歐可能是很難跟意大利相提并論的。
在北歐,那一批設計師只是不世出的一輩閃耀群星,而今他們的后人,已經很難望其項背。但意大利,從羅馬時代到文藝復興再到現代,設計人才卻從未有過斷層。
綿延不絕的設計香火,從古典一直綿延到了現代,杰出人物層出不窮。往往,意大利現代的設計,意味著接受融合了北歐風格的外在簡潔,你卻能在所有的細節處,看到一顆顆不向簡單屈服、時時閃爍著高貴華麗的古典精神的靈魂。
從外表看,這位女建筑師蓋·奧倫蒂(Gae Aulenti)的家,也是北歐的,也是簡約的。但如果你細看,這一切的簡潔背后,都擁有著一個華麗的內核。
如果你不甘心自己的家,只是打扮成四白落地、大色塊掛畫點綴的簡單北歐風格,那你大可以看看,這位意大利建筑師的家,是如何在表面的北歐風之下,營造華麗、營造高貴的。
「奧倫蒂其人」
奧倫蒂(Gae Aulenti,1927~2012)這名字有點陌生,但提到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威尼斯鳳凰劇院和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師,你也許就能豁然開朗了。
她是二戰后意大利為數不多的女性建筑師。從巴塞羅那到巴黎,從圣特羅佩到舊金山,從塞維利亞和耶路撒冷,她的作品遍布世界。

▲奧倫蒂 Gae Aulenti (1967)

奧賽博物館的改造啟動于20世紀70年代末,它在受限制的條件下,從一個舊火車站翻新重構成美術館。
成為盧浮宮和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之后最年輕的美術館,也是近代藝術的主展場。使奧賽博物館既能和諧統一地與周邊的建筑兼容,又能滿足一個城市新的功能要求。

巴黎奧賽博物館,奧倫蒂成功地建立起在業界的口碑。她與其他幾位巴黎的年輕設計師一起,決定采用在大空間內分設小展廳的方式解決展覽的尺度問題。
小展廳分布在大廳的兩側,保留了原有大廳恢弘的氣氛,使原有天花板精美的設計重新展示在公眾面前。充分展示了舊建筑所能創造的新價值,從小處說,能給我們今天的舊房改造很多新的啟示。


奧倫蒂生于米蘭,1948年在米蘭理工大學就讀建筑系,那個階段她接觸到了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和賴特等大建筑師作品。
50年代的意大利建筑設計理念,專注于歷史文化的復蘇,所以她很懂得運用更加成熟與純粹的現代技術工藝及素材,重新展現 20 世紀初的新藝術設計。
除了“內斂、實用”的奧賽美術館,其實奧倫蒂也參與過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的當代藝術展廊的設計。
這和她的設計涉及種類龐雜有關:舞臺設計、建筑、城市規劃、室內和工業設計……而她的工業設計作品乍看有一點夸張,卻兼具簡約、美觀和實用性。


奧倫蒂最著名的一件家具作品:《帶著輪子的桌子》(Tavolo con Ruote),這件作品被紐約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收藏。她將一塊厚厚的玻璃直接放置在4個工業化的輪子上,形成有趣的戲謔化的設計。
她的作品總散發著一種意大利的氣質:隱忍而克制的張揚,甚至帶著一點點羞澀。簡單的說,奧倫蒂的風格很像“一張在意大利曬過的北歐床單”。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應該就是她在1974年,在米蘭為自己設計的一個溫馨小窩。房如其人,從她住了一輩子的房子中看到她生活中的有趣。
這是一間位于米蘭布雷拉的開放式公寓。算不上豪宅,面積不大,但因為是一個著名設計師的家,房屋的結構、色彩、內部的擺件陳設,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一位曾經跟奧倫蒂合作過的人評價道,“她對于古典建筑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但同時,她也有非常細膩的現代主義的直覺”,“她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人。
她真正地了解物質是如何從物理層面和情感層面影響人們的生活的。”我們看看可以從她的家中學到什么裝飾家的技巧。
「用色彩分割空間」
歐洲的老房子通常層高很高,3.5米、4米屬于家常便飯。但奧倫蒂的這間公寓,在本該是屋頂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天橋,左邊通往她的陽光房客廳,一個帶有半圓形拱門的陽光房外就是露臺,是休閑待客的地方。
天橋右邊通往的是她在工作的私密區域。不同于普通的LOFT住宅,這個天橋只是一座橋,兩邊懸空,挨著到頂的書架墻,書架墻上擺滿了掛畫。
這個造型本身對空間進行了劃分,以相對通透的手法避免了空曠的層高,又豐富了室內空間的層次感。
而且,這座天橋,是相當純正的紅色!在家居環境里大膽使用這個顏色,需要一些勇氣和掌控力。事實上,從視覺上來看,這一抹紅色濃烈地點綴進居家空間,旗幟鮮明地拒絕了庸常,也宣示了這個家,首先是一種現代風格的產物。

▲雖是北歐裝飾的外殼,但是底子里卻透著精致與奢華
除了紅色的天橋,其他區域的主基調是白色,書架墻是白色的,躍層上的陽臺客廳是白色的,這樣在視覺上,人們很容易意識到,書房區域和客廳區域,是連貫起來的。
而桌子是單色(紅色)的,天橋和樓梯是單色(紅色)的,躍層陽臺客廳的窗戶也是單色(綠色)的,這幾種單色,跟沙發地毯的印花對比,不僅能強調焦點,還可以增添視覺的趣味性。

▲紅與綠的搭配,本來容易流俗,但在這里卻很恰當

雖說紅色的天橋是房子的點睛之筆,但是室內的每一個物件都透著主人的心思,共同打造了這間精致美好的公寓。

▲奧倫蒂在自家的陽臺上
「額外的視覺刺激」
廚房里裝了簡單的白色工業風照明燈,藍白色的瓦罐,被用作存放木質的餐具和調料。
廚房里質樸的色彩鋪墊還需要一些“額外的視覺刺激”,一張1968年的英國波普藝術家 Peter Blake的老彩色海報《Babe Rainbow》解決了這個角落的問題,硬與柔對立統一,自成秩序。

▲色彩的搭配,有沖撞,有協調
這些色彩的應用,體現了奧倫蒂的色彩使用原則,有統一,也有對立,而每當你即將感覺到乏味的臨界點到來的時刻,她都會給你增加一些“額外的視覺刺激”。
你可能還會注意到奧倫蒂臥室白色門上一個彎曲的Otto A黃銅制無縫門把手,也是她在1978年設計的,即使在偌大的畫面中,也無法不注意它的存在。

▲白色門上的金色把手,雖是簡約的曲線,卻也是精致高貴
一個房子就像一首歌,有引子,有曲調,也有高潮。奧倫蒂的房子中也是如此。燈具、色彩柔和的家具就像引子,異域風情和波普藝術地毯就像歌曲的高潮。
而這房子的曲調就是自然元素……其中包括了這個木質的樓梯隔斷,中和了整個房子顏色活潑的氣氛。
還有綠植的運用,除了視覺上減弱艷色的濃烈,當然,對城市里的人來說,室內植物在公寓中的存在,對環境人的疲憊尤為重要。

▲窗邊綠植肆意生長,讓房間充滿生機
「物是情感的寄托」
奧倫蒂一直強調,自己建筑空間的焦點應該是進入此空間中的人,她相信是人的存在才讓一間房間真正成為一間房間。
在外,她是一個聲名遠揚的建筑設計師,但是回到家,她就回歸到一個母親、祖母、朋友、知己、熱情的學者和好奇的旅行者的身份了。
房子大部分擺放的都是她自己設計的家具和家居產品,還有一些像是古羅馬的雕塑。在她的家中,這些“過去”和“現在”的藝術作品和物品的存在,在多處光源的布置下,營造出宛如畫廊般別致卻又不乏溫暖的家居空間。

▲在家里打造畫廊的感覺
客廳的一面墻用一張波普藝術代表人物Roy Lichtenstein的限量版地毯裝飾,這是一條充滿了黑色粗線條的大膽色彩的地毯作品。

躍層陽臺里,紅色的現代化樓梯和艷綠色門窗,與奧倫蒂自己設計的紅色底King Sun臺燈和彩色地毯相呼應。

▲奧倫蒂設計的King Sun臺燈

墻上布質的裝飾掛畫沒有一絲生硬、廳中她自己設計的Tlinkit藤編椅、地毯、裝飾相映成趣,這渾然一體的柔軟搭配要歸功于設計者以自然的方式掛放。
而把自己傾注大量情感的作品擺在自己家里,就像普通人把旅行歸來的紀念品擺在家里一樣,會讓在里面住的人和房子建立親密的情感寄托。

▲奧倫蒂設計的Tlinkit藤編椅,藤編的家具往往給人舒服自然的感覺,也很上鏡


▲奧倫蒂設計的Giova桌面燈,雙碗式的設計,既有照明功能也有插花的功能
奧倫蒂畢竟是意大利設計師。跟北歐的設計師比,意大利設計師一定不會放棄天賦高貴的古典精神,但他們會對這種精神進行華麗的現代改造。
這間公寓里,紅色天橋和樓梯、通頂的白色書架墻、隨處可見的印花布飾品,以及墻上醒目的波普藝術掛毯,鮮明的展示了這一點。表面是簡約和現代的,但骨子里依然是華麗的、豐富的。

不過,作為觀者,我們能從奧倫蒂對家里結構的改造、色彩的搭配和藏品的布置中,看到明顯的隨意性和放松,這也是一種自我貫徹的狀態。高手已經不需要刻意,豐厚的積累和天分饋贈,讓她可以很隨意的彰顯自己。
在自己的家里,沒有刻意的設計,她只是在這個空間里,用自我和空間對話,得到放松和安寧,最終成就了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