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人失望的是,商家的宣傳廣告上說的很動聽,希望為消費者打造一站式購齊的 家裝 體驗,然而事實卻是,嘴上說著讓你都在這兒搞定,卻一伸手把你指向了別處。
手機支付一不留神 貪小便宜吃大虧
要說近兩年生活中最大的便捷是什么,那應該非手機支付莫屬。一部手機走遍天下,且不說訂機票、酒店,出門看電影、吃飯,連街邊賣水果的小販都支持微信付款了。當然, 家居 行業也是如此。 家居 賣場的收銀臺除了pos機,掃二維碼的機器也成了標配,只要消費者想買,無論用哪種方式都能立即買單。
陳先生在某品牌門店看上了6把餐椅,總價3900元,雖然心里認定了一定會購買,但還是試圖讓店員給打個折,希望少花一點兒錢。本以為店員會拒絕,畢竟陳先生知道明碼標價和固定折扣這些行業規則,但店員的反應沒有想象中這么“守規矩”。她掏出自己的手機,讓陳先生掃付款碼,并表示,這樣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再打個8折,算是以自己的名義讓陳先生享受內購價,只是這樣一來陳先生無法拿到票據,也不能享受退換貨等服務了。
陳先生的太太有些動心,覺得椅子又不像衣服會開線、食物會變質,應該不會出現質量問題,而都算下來便宜了將近800元,這筆交易還算值得。陳先生卻堅決不同意這樣的“私單”交易,擔心萬一送到家的商品不是原廠生產,或是品質、環保不達標,就得不償失了。“高仿的東西那么多,還是花錢買個心安吧。”陳先生說。
手機讓付款跨越了空間、節省了時間,少了現金的交易,變成了幾秒鐘搞定的高效支付,但同時,也為從前賣場的“簽私單”現象提供了一個蔓延的機會。不僅是 家居 購買,去商場買衣服、去景點買門票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出現。便宜的價格大多數都是以減少服務項目或者犧牲消費者權益為代價的。由于 家居 產品涉及的售后服務漫長而復雜,消費者不僅要選擇去正規門店購買,更應該保存好銷售憑證,不要為了貪圖價格上的小便宜而增加自己的消費風險。
消費券和禮品都是誘餌 根本比不上直接打折
商家促銷無非是這幾種,滿額減錢、滿額送券、滿額抽獎、消費送禮等。消費者總覺得自己已經花了很多錢了,無論送什么,只要是白來的都是占了便宜,但其實不然。
通常,“滿額”的限定條件都是個整數,而除了購買高額產品,消費者往往很難通過單件單次購買達標。比如,某店滿10000元減500元,但店內產品大多是3599元、6399元、9899元這種“尷尬”的標價。消費者只購買一兩件,并不能享受優惠,一旦到了可以減錢時,可能就超出10000元很多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為了送禮、抽獎而努力購買的。看起來“買櫥柜送炒鍋五件套、買床墊送床上用品”都很值,可最終消費者會發現,櫥柜花了大幾萬,炒鍋也就幾百塊,送的床上用品網上只賣200多,有的干脆只送了幾瓶礦泉水或是一個用第一次就壞了的劣質迷你加濕器。有的商家會為大額購買的消費者提供實用的加油卡,但沒有個十幾、二十萬的消費,也沒什么機會得到。至于送券,前文提到左小姐的體驗,也足夠折騰人。
是的,仔細想想你就明白了,贈品可能不太需要,看似打了折好像湊不足錢數就跟沒折扣差別不大,而 家居 產品的二次消費時間也遠比去一家餐廳吃“回頭飯”要久得多。這一切促銷手段,無論出現在五一、十一、雙十一,還是圣誕、春節、3·15,都不如一個合適的直接折扣更實在。
無論何時,商家都不會做虧本的生意,這一點,適用于所有行業。便宜賣的鮑魚,也會在龍蝦那里找補回來,說是走套餐模式的定制衣柜,也許會在某個柜門上賣給你幾個不得不買的高價五金件。提醒消費者,別被商家的促銷蒙蔽了雙眼,最有效的省錢不能以額外購買作為捆綁,最有價值的購買不僅體現在價格上,更應落實在商家的售后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