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電廠商借“智能”提價)
本報訊(記者 姚華)來自調查公司中怡康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兩個月,彩電、白電均價全線上漲,其中彩電線下均價上漲7.2%、洗衣機上漲6.5%、冰箱上漲1.9%。記者走訪發現,除了直接提價外,部分廠商還借助智能概念提價,然而這些智能功能并非都能給消費者帶來便捷利好,有些僅僅是廠商的提價理由而已。
受銅、鋁、鋼、液晶面板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因素影響,部分家電產品直接上調了報價,比如向來以低價搶市場的互聯網品牌電視今年不再打“低價牌”,以小米電視為例,今年以來,已經三次提價,最近一次公布漲價是在2月11日,其60英寸和65英寸部分型號價格上調了300元至700元;2月8日和1月初,其48英寸和55英寸價格均有上調,目前兩者累計上漲了600元和500元。樂視也改變過去補貼用戶的銷售策略,先后兩輪漲價,幅度在幾百元左右。與此同時,據相關媒體報道,美的、格力、志高等空調企業,相繼向經銷商、代理商等發布漲價公函,部分產品的價格最高漲幅達10%;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品類家電,也相繼上調了銷售價格。
相比直接漲價,部分廠商推出高附加值的智能家電產品,以獲取高額利潤。在剛剛結束的2017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海爾發布了由整套全互通互聯智慧家電構成的智慧家庭產品,以廚房家電為例,其馨廚冰箱上配備了顯示屏,通過該屏幕用戶可以聽音樂、追劇、查菜譜、購物。同時冰箱還成為廚房的“大腦”,與烤箱、洗碗機等廚房電器實現互聯互通,當用戶選擇食譜之后,冰箱可以給烤箱發送指令讓烤箱自動設定烘焙程序,還可以向油煙機和灶具發送指令智能調控火力和風等。除了海爾冰箱外,洗衣機、廚房電器、小家電等智能產品還喜歡在手機遙控方面做文章,比如九陽推出的Onecup膠囊機,可以制作奶茶、咖啡、豆漿等,用戶還能通過手機對其進行操控。
不過面對越來越智能的家電,消費者的感受又如何呢?市民陳先生表示,有些家電功能“畫蛇添足”,根本用不上,價格卻貴了不少,更重要的是,這些智能電器的各種設置非常繁瑣,有的要連WiFi,有的要匹配藍牙,復雜的還要匹配網關。
業內專家分析,智能家電產品不能“為智能而智能”,應該利用科技創新真正提升使用體驗,“華而不實”的概念炒作只能作用一時。在價格方面,前期的漲價已開始抑制部分需求,對廠商來說,合理的價格才能最大限度贏得市場,年內家電產品繼續漲價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