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三大白電企業加快轉型步伐。海爾和美的都曾斥巨資發起國際并購。
自2014年以來,我國家電市場開始進入調整期,可以明顯看出家電行業增長減緩。然而,記者梳理國內主要上市家電企業2016上半年業績報告發現,在2016年上半年國內白電市場整體延續下行走勢的情況下,白電三巨頭美的、格力、海爾卻實現了凈利同比大增。
中怡康數據顯示,2016 年上半年冰箱、洗衣機、空調行業零售量分別同比下滑9.29%、3.42%、6.74%。但美的、格力、海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4.08%、11.92%、21.21%,在家電行業整體低迷的態勢下,成為一抹亮色。
成本下降,節省數億元成本
今年,空調行業面對著高庫存的壓力,廠商出貨下滑明顯。然而,在此背景下,三巨頭空調毛利率卻都有所提升。數據顯示,美的集團空調業務毛利率卻提升了2.82%。格力則增加9.06%,海爾利率也有所增長。
究其原因,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半年的空調漲價。
根據中怡康統計,家用空調行業上半年均價同比提升0.9%。其中,據青島海爾[-0.88% 資金 研報]年報中披露的數據顯示,受益于產品結構優化,海爾空調均價提升2.9%,且智能空調市場份額達到60%。
同時,成本的下降也對三巨頭上半年盈利錦上添花。
據了解,白電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超過80%。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鋼鐵行業持續去庫存,上半年鋼材還在下行周期,反映到白電行業就是營業成本的下降。
2016年上半年,美的空調的營業成本下降了23%,推動毛利率上漲,整個美的集團營業成本下降8%,節省了5億元。格力營業成本下降了12%,省了44億元,海爾成本漲了2億元,應該是并購GE帶來的人力成本上漲。
智能化突出,三巨頭轉型
加快向智能產品和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步伐,是三大白電巨頭的共識。
2015年,美的率先提出“雙智戰略”,即智能制造+智慧 家居 。在美的空調2017年度智慧空氣生態戰略發布會上,美的宣布從2017銷年開始,美的空調全線升級智能產品,逐步淘汰非智能產品,并從2017年600萬套至2019年突破1200萬套的智能空調銷售目標。而在智能制造方面,美的進一步推動全價值鏈精益化管理,T+3客戶訂單制新型產銷模式得到全面推進。
今年3月,海爾發布U+智慧生活2.0戰略,率先推出智能家電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向“硬件+軟件+服務”的模式轉型。海爾推出的馨廚互聯網冰箱,在行業內首次嘗試硬件免費模式。海爾整合全球資源打造的智能制造云平臺Cosmo,讓其互聯工廠的軟硬實力得到提升。
與此同時,格力也在加速擁抱互聯網。上半年,格力分別與天貓、京東聯合推出了定制版智能空調產品。此外,格力在上半年還開始了智能裝備的全面規劃布局,根據產業分布現狀,選擇珠海、武漢、杭州、成都四地作為格力智能裝備的主要研發或生產基地。
外銷業務亮眼
海外并購不斷
就地區而言,上半年三巨頭的海外業務表現都十分亮眼。
在海外市場,白電三巨頭擴張迅速,海外營業收入同期增長均超14%,最高的海爾增長31.33%。此外,美的集團海外收入為313.3億元,占比最高達到40%。
格力電器[-0.59% 資金 研報]方面外銷增長24.354%至107.24億元,主要源于海外空調業務。調查顯示, 2015年中國家用空調品牌總共向全世界出貨接近7.4億臺,而格力電器出貨量超過1.7億臺,以23.1%的占有率位列第一。
今年以來,三大白電企業加快轉型步伐。海爾和美的斥巨資發起國際并購,海爾收購GE,美的收購東芝,標志著中國家電產業的國際角色已發生根本變化,開始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資源整合。而在此之前,中國品牌就已經積極在海外尋求收購機會,如海爾收購三洋及文雪派克,海信收購夏普彩電業務等。
■記者 和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