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能家電成為家電巨頭新風口普及尚需時日
自從谷歌機器人Alpha Go戰勝了頂級圍棋高手李世石,人工智能在輿論中的熱度便又被拔高了一個層次。與此同時,家電企業也頻頻布局智人工智能產業,試圖在智能家電這一新的風口盡早占領技術與品牌的制高點。
那么,人工智能將給我們的智慧家庭生活帶來多大變革?距離真正走進我們的家庭還有多遠?家電企業又將采取什么路徑催動人工智能的具體著陸?
記者在“人工智能如何走進智慧家庭”的論壇上,了解到智能化普及需要時間,體驗式營銷成智能化普及最佳手段。
從被動智能到主動智能
事實上,在谷歌機器人Alpha Go出現之前,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許多智能硬件,比如可以利用APP將各式家電連接起來的手機,但長虹技術中心副總經理展華益卻認為,用手機控制所有的設備,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智能。
“以前的智能家電實際上還是需要人的干預的,需要人來操控這些設備,來滿足人的需求。我認為人工智能出現以后,應該會轉向到一個主動的智能,所有的這些設備,這些傳感器,應該可以代替人來做思考和決策,而且可以自動地執行。”展華益表示,高品質的生活應該是“懶人”的追求,并包含有三大要素,即方便、舒適和安全。
此外,海爾人工智能總監、機器人團隊負責人李宏言也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家電領域的用戶體驗以及商業模式兩方便產生變革,進而用戶可以獲得更方便的服務,企業從用戶服務中獲取海量數據,把傳統家電的售賣升級為一種長線的、智能服務的模式。
企業堅持用戶體驗為先
另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人工智能家電的前景非常廣闊。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683.9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2697.3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7.0%。具體到中國來講,2015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了203.9億元,2018年將預計達到361億元,復合增長率為21%。
不過,專家們提醒,人工智能走進家庭不會“一步登天”,業界應該從消費者切實的需求出發,加速各項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通過對人工智能單品的打磨和智能環境的搭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陶永表示,在未來五到十年,實現產業化的一些機器人的典型產品有可能會走入家庭,如教育娛樂機器、家庭的安全監控機器人等。
不過,IBM中國研究院認知交互技術總監秦勇卻認為,人工智能的真正到來或許還需要100年,“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是計算機真的像孩子一樣去探索未來的未知世界,自己去學習”。
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起來以后,如何將其順利落地、大量生產,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對于TCL來講,圍繞用戶需求、家庭生活的應用場景,進行技術的提升和整個生態的打造顯得非常重要。“我們最核心的一個點,也就是說一定要以需求為先,然后用技術來支撐這個需求,最終實現市場價值。”TCL工業研究院北京創新中心總監劉靚表示。
同樣,李宏言也支持需求為先的人工智能落地策略,“家電企業的發展思路可以概括成20個字,就是需求為先,大膽嘗試,精細打磨,業務結合,垂直突破”。
李宏言補充解釋,需求為先,就是相當于所有的家電產品及其業務,都要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不是去做簡單的功能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