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口秀節目《吳曉波頻道》最新一期中,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具體給我們講解了“工匠精神”的含義以及它的發展歷程。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為了這個理念甚至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反復研究改進產品,以求達到最好。
節目中,吳曉波提到,其實中國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工匠精神,那時候工匠精神的盛行與傳承,使得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全世界制造業里最精細的一個民族。而到了近現代的時候,這種精神就開始逐漸沒落并被人們所遺忘。直到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一詞,指出中國企業大多缺乏工匠精神,他們一味的求多求快,根本不注重創新。同時,在場的科技業代表委員雷軍也直說,中國制造的飯鍋不如日本、德國,原因就在于缺乏工匠精神。
由此可知,工匠精神對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民族的意義是極其重大的。有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日本的長壽企業這么多?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 ——工匠精神。
而吳曉波在視頻中指出,在二戰以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日本的企業家也是沒有工匠精神的,而是在二戰以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的中產階級逐漸成為國家的消費主力,且物美價廉也不再成為這個國家消費的主流理念,這時他們的工業精神就開始復蘇了。其中,吳曉波著重提到了日本的一個品牌松下,并指出它旗下的電飯煲是最能體現松下工匠精神的。而從1956年松下發明第一臺電飯煲開始,至今已經60年了。在這60年里,電飯煲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從開始最普通的壓力煲到后來的蒸汽IH電飯煲…每一次的進步,都帶給人們新的生活方式。而這些,都離不開松下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升級上,還有細節關懷上。
一、造物60年,只為一碗好米飯
為了實現從煮熟米飯到煮好米飯的轉變,1956,松下第一次將電與飯煲結合在一起,研發并量產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煲,從此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然而松下并未止步于此,1979年,伴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松下研發了第一臺電腦煲,讓火力控制由之前的單一控制轉變為更加多樣化的智能控制,讓電飯煲再次升級。接著在1988年,松下研發了第一臺IH電飯煲,并在1997年,又研發出了多段IH技術,而且還為美味的米飯創造了一個全新標準:“會跳舞的米飯才是好米飯“。而到了2003年,為了解決煮飯后半程時米飯的保濕與保溫問題,松下又發明了蒸汽IH電飯煲,將水分和溫度以噴射蒸汽的形式重新帶回到米飯的中心。2010年,松下再度實現技術突破,將蒸汽溫度提高到了200℃。2011年,松下新技術“可變壓力”加入,讓“會跳舞的米飯“又提升了一個境界——全新“舞動沸揚”,以“高速交互對流”和“可變壓力”兩大技術讓電飯煲再次實現了新的突破。 發展到2015年,第一臺帶著WIFI功能的松下IH電飯煲ANM系列問世。秉持著“造物60年,只為一碗好米飯”這一信念,松下電飯煲不斷進行創新研發,僅僅60年,松下電飯煲就一共申請了6000項專利。而每一次的創新,都是為了將電飯煲做到更好。
二、米飯夫人的成立
為了讓產品能夠真正符合顧客的需求,松下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吃飯”部門,這個部門的員工,在松下公司內部被大家親切地稱作“米飯夫人”。米飯夫人們每天都要燒大約25鍋不同的飯,每人至少品嘗20鍋,平均每人每天10碗米飯,并從外觀、甜味、美味、黏性、香味、觸感、彈力七個方面對米飯進行品鑒和測評,同時還要進行相關的記錄,以此作為技術人員進行改進的參考依據。至今,松下的這個部門已經成立快38年了,而米飯夫人也經歷了更新換代,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五代了。每一代的努力,每一次的品鑒和測評,都是為了做出更好吃的米飯。
歷史不僅僅是人類的進化史,同樣也是企業和產品的進化史。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不好的東西會被淘汰然后被人們遺忘,而只有經過精雕細琢、精心打磨的好東西才會被遺留下來并為人們所銘記。而松下電飯煲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不僅僅在以往的60年里,還會在以后更多的60年里,做更好的產品,做最好吃的米飯,做最有工匠精神的企業。